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近日,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东海大学周芳伶教授和台北教育大学廖玉蕙教授做客成电讲坛,在图书馆以“凝眸光与暗——谈文学与生活”为题,结合写作经历与感悟,与成电学子畅谈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带领大家共同领略文学的魅力。
周芬伶和廖玉蕙均被评为“台湾当代十大女散文家”,她们都是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文坛,但两人写作风格迥异。周芬伶的作品以女性书写闻名,文字风格典雅细致、婉约多情、机智幽默;廖玉蕙的作品朴实自然、幽默风趣,因对人性人情复杂性的准确把握享誉文坛。两位主讲人自小结识,关系亲如姐妹。她们在交流过程中展现了温情派作家风趣幽默的一面,现场气氛活跃。
讲座开始前,电子科技大学话剧社的同学朗诵了周芳伶的散文《时间画》和廖玉蕙的作品《第五十四页》,其细腻的文笔,真挚的情感,迅速将师生带入到了美妙的文学世界中。
文学迎来的是一个年轻的新时代
周芳伶用“文学的美好时代”来描述当代文坛的发展。她说,散文在台湾出版界很受重视,发表文章的概率很大。在“五四”时期,小说、散文、诗歌、戏曲四路并进,散文是其中最先成熟的文体。朱自清、徐志摩、林语堂等大师建构了现代抒情散文的传统,这个传统在台湾得到很好的传承,这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优秀作品佳作频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博客越来越多地融入人的生活中,一个年轻的、新的时代正在给散文家带来新的冲击。”廖玉蕙说,人们的写作更加自由,每个人都可以在博客、Facebook上抒发自己的情感,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更多了。
廖玉蕙曾经在市场上遇到一位纽约的学生,这位学生一眼认出了她,并告诉她“我母亲很喜欢您的文章”。她在Facebook上感慨地写道“人间处处是相逢”,没想到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给她的回复,当时深受触动,于是便写下了《远方的应答》。她说:“网络时代是虚拟的时代,但它进入到你的生活,与你息息相关,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充分。”
周芳伶也认为,Facebook等社交平台的出现让作者和读者成为了朋友,使作者与读者能够更快速地交流,也让作者学会了怎样做到更加包容、怎样更完整地打开自己,而且,沟通中存在的各种可能也给作家带来更多的竞争和动力。
文学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当你的老师是作家的时候,你能学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周芬伶回忆起自己的老师赵滋藩先生。赵老师也是一位作家,是一个有着不平凡经历的人,他成长于德国,本来是学数学,对文学知之甚少,后来因为抗战乘船回国。回国前,他的父亲给了他一百本书,他每看完一本就丢一本到海里,就是这一百本书为他今后走上文学之路奠定了基础。后来又经历了诸多坎坷,突然有一天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第一本著作《半下流社会》现在已经被翻拍成了电影。
“作家是文字的‘巫师’,是能将文字化腐朽为神奇的人。”在和赵滋藩老师近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她感受到了一种灵感的火焰,发现原来作家在创作时是这样一种状态。她从老师那儿得到的还有作为文人的傲骨,不是“你要我做什么”,而是“我一定要做什么”“必须要做什么”“非做什么不可”的执着。如今,她将从赵老师那儿学到的东西传承给她的学生,她的学生作为新的文字的缔造者,又不断地把文字的魅力传承发扬。如此代代相继,使文学的路越走越宽。
周芬伶的门下出过很多优秀的年轻作家,她也被誉为“少壮派的教母”。“我生活的重心就是我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都很乖,而且会给我分享很多东西。”周芬伶说,在她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她常常把自己写的东西拿给学生们看,学生也乐于将自己的作品与她分享。她还会将学生优秀的作品发布在博客上或Facebook上,借助自己的影响力让更多人读到佳作。
“芬伶门下出过很多优秀的作家,而我的门下出了很多好老师。”廖玉蕙的语气中充满了骄傲。她的很多学生到了台湾的中学当老师,对教育事业充满了热情。
谈及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缘起,廖玉蕙说,在她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堂课上,那位老师在黑板上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说:“你们这些中文系毕业的学生,将来免不了常常被问会不会写挽联、附文啊之类的。若遇到这类事,你就大胆接下,会的就尽力去帮忙做,不会的就查资料,实在不会的话,就打这个电话,老师就在这个电话里。”
在那个蝉声高鸣的夏日里,这位老师的一席话给了廖玉蕙极大的安慰。虽然她后来并没去打过那个电话,但是她永远记得老师做过的承诺,从此她立志也要当这样能给学生以支持和关怀的老师。
文学既是对自我的救赎,也是对社会的书写
“散文不同于其它文体,它是‘自我之书’。”何谓“自我之书”呢?周芬伶解释说,散文写的是生活,写作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回答“我是谁”的过程,它要求作家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和剖析真实的自我。
作为写母亲题材的高手,廖玉蕙对此也深有感触。她其实很怕母亲读到她写的文章,既然如此,为何要继续写下去呢?她的回答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读者之所以愿意花钱买书买杂志去看你的生活,是因为能从中获得启发。作为作家,她最在意的事情也是读者能从作品中获得什么。
“写作改善了我的生活。”廖玉蕙说,自己从小性格孤僻,但写作让她不断反思自己,阅读别人的文章帮助她理解这个世界,渐渐变成了一个开朗的人,看见人世间的美好。基于此,她也想让读者能从自己的文章中获得更多积极的东西,所以她的文章多抒发正面、积极的东西。
写作除了对作家本人的“疗伤”功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关注社会。廖玉蕙引用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名言说:“小说家写作的起源是反叛的精神。”
廖玉蕙坦言自己曾经是一个很自我的人,觉得只要教好自己的书,拿好自己的薪水就可以了。后来在机缘巧合下她受邀去写一个社会版的专栏,开始对社会议题发表评论,开始写文章支持年薪改革,甚至和政要对话。”有人问廖玉蕙“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别人也可以做呀!”她回答说,“别人是谁?别人不就是我们吗?”
写作让廖玉蕙渐渐开始关注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再只是关注自己。她开始借助自己的影响力替公众说话。“写作是其次的事,但生活是一辈子的事。”讲座的最后,她呼吁同学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为未来社会的进步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互动提问环节,两位作家给同学们提出了诸多阅读方面的建议。特别建议大家尽可能多地接触那些经过二三十年、五六十年之后仍然能够留存下来的作品,也就是经典之作。因为对年轻人而言,将最宝贵的财富——时间花在阅读经典上,是最值得的事情。
本次成电讲坛由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图书馆主办,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承办。
相关链接:
周芬伶,台湾当代十大女散文家之一。曾任《台湾日报》编辑,现任台湾东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涉足多种艺术创作形式,出版散文集《绝美》《汝色》等,小说《影子情人》等,少年小说《蓝裙子上的星星》《小华丽在华丽小镇》等;又曾任《十三月戏剧场》总监,编有《春天的我们》一剧。散文集《花房之歌》荣获中山文艺奖、吴鲁芹散文奖、台湾文学经典奖、百年年度散文奖等。作品被选入台湾中学生课本及多种文选。所著以女性书写闻名,其文字风格典雅细致、婉约多情、机智幽默。
廖玉蕙,台湾当代十大女散文家之一,台北教育大学教授。创作散文《在碧绿的夏色里》《为什么你不问我为什么》《后来》《纯真遗落》《不关风与月》及学术专著等50余种。作品曾获中山文艺奖、吴鲁芹散文奖、中兴文艺奖等,多篇作品被选入台湾中学生课本及各种选集。作品以其朴实自然、幽默风趣的文风和对人性人情复杂性的准确把握享誉文坛。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