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学术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参加晋蓉两地非遗影像展映
文:杨崑 图:杨越 贾千慧 来源:公管学院 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 时间:2018-06-12 5853

  6月8日,受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邀请,电子科技大学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谢梅、副主任汪静泉一行前往山西平遥古城,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影像展”。

微信图片_20180608181744.jpg

  本次影展目的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实绩,探讨非遗影像记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影展分为优秀影片集中展演、学术论坛和高校学术展映三部分,谢梅参与了“非遗影音文献档案化工作模式探讨”分论坛,该分论坛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原主任李松主持,来自文化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大学等的专家就非遗影音档案化有关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高校学术展映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受邀成为全国15所展映高校之一。本次展映影片《祖灵的礼赞》——彝族史诗《勒俄》演述民俗纪录片,影片从旁观者的角度记录了彝族的一种古老的诗歌形式——“勒俄”,这种诗歌形式历史上在云、贵、川各地彝区都有流传。各地流传的“勒俄”在叙事内容上各有侧重,但都是讲述古事的“古雅之诗”。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如今只有金沙江南北两岸的彝语北部方言区较为完整地保留了这种古老的史诗演述传统。该影片于论坛同一时间在电子科大众创空间展出。

微信图片_20180608181947.jpg

  本次展映的主讲人是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副译审摩瑟磁火,他也是这部影片的拍摄者。摩瑟磁火讲到,在历史长河中,这种古老的仪式也许不仅仅是少数民族特有的,汉族也许也有类似的仪式,但是在民族文化衍化的过程中渐渐简化、最后消失,我们有理由猜测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展映结束后,摩瑟磁火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就同学们感兴趣的“如何在语言不通、民俗差别较大的彝族地区完成拍摄任务”的问题,摩瑟磁火谈了自己的经验。他讲到,拍摄之前需要对拍摄对象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不能从汉族人的角度去审视其他少数民族,要真正地感受他们的文化。因为他本身是彝族人,所以对彝族的文化有所了解,如果是汉族的拍摄团队,需要做更多的前期工作。

非遗纪录片展演主讲老师摩瑟磁火.jpg

  据悉,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已着力申请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节日影像志》《中国史诗百部工程》,以期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研究,推动非遗影像传播。


编辑:董虹宇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