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好电影不仅给观众以视听上的享受,更像是不可多得的朋友,让人忍不住去回顾。”6月20日晚,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央视《第十放映室》策划人苏牧做客成电讲坛,赏析美国电影《她(Her)》,带领成电学子细细品味优秀电影的内涵。
电影《她》是由华纳兄弟在2013年出品的一部广受好评的科幻电影,曾获2014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影片讲述了人与“人工智能”相恋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的背景是2025年的上海,主人公西奥多以帮人写信为生,破裂的婚姻让他倍感孤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人工智能系统“OS1”,它的化身“萨曼莎”拥有迷人的声音,温柔体贴而又风趣幽默。在与萨曼莎一天天接触后,西奥多竟然爱上了萨曼莎,人机之间的友谊也渐渐发展成不为世俗接受的爱情。
电影总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30分钟左右的主要人物介绍,其次是主人公之间长达60分钟的相恋过程,最后是30分钟的告别。如何评价这份让人匪夷所思的“爱情”电影呢?讲座开始,苏牧一边让同学们观看精彩的电影片段,一边进行专业的赏析和点评。
苏牧认为,“一部优秀的电影绝对不是简单地描述情节,而是要从细节入手刻画角色、反映主题。”“主人公的住所没有窗帘,导演要暗示什么呢?”他说,“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没有隐私可言。”那么,“主人公工作的场景非常明亮而家中的光线为什么昏暗呢?”他认为,“这样的光影刻画,是为了表现现代人的孤独。”
电影中出现的人工智能广告,可能在一般观众看来不足为奇,但苏牧却把这个细节反复播放,让同学们看了又看,用心感受导演所要传达的现代人的恐惧与迷茫。这些抽象的情感,都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展现出来。苏牧认为,这种艺术的暗示,要比直白地表现更具有欣赏和回味的价值。衡量一部电影优秀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导演如何传达角色的情感。在这一点上,电影《她》绝对称得上是教科书式的存在。
苏牧认为,电影《她》不同于一般的情节电影或人物电影,是一部成功的感觉电影。它对飘忽不定的爱情的展现,就是如此。女主角全程仅以声音登场,最终却赢得罗马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在世界电影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在主题或精神层面,苏牧反复强调,这部影片包含着“此岸与彼岸”的哲学思考。“此岸”是现实中的爱情,“彼岸”则是主人公与电脑程序萨曼莎的爱情。主人公追求“彼岸”,奈何萨曼莎最终离他而去,将他留在了“此岸”。影片的结尾只是告诉众人“彼岸短暂,唯此岸永恒。”
苏牧指出,在这部影片中,“此岸”与“彼岸”包括男人与女人、自己与他人、现实与想象、肉体与声音、人与程序五对表象,两者相互依存但却距离遥远。男主人公一开始生活在现实中,也就是“此岸”,与萨曼莎相恋后不断尝试接近她的世界,想到达“彼岸”,但最后萨曼莎的离去又把男主人公留在了“此岸”。
苏牧还说,“此岸”与“彼岸”更多地是在影射我们的精神层面,“此岸”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教育的结果,“彼岸”是我们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未知世界,是文字与文字之间的留白。随着萨曼莎的离去,这部影片最后的结论应该是一个没有彼岸的概念。
“整部影片对于感情的表达都是平静而内敛的。”苏牧说,黑人舞者缠绵的舞蹈表现了西奥多与萨曼莎之间的爱情;西奥多漫步雪中,残留的树桩用“物哀”的感性纪念两人间的爱情;结尾时,光线下飘扬的尘埃反映了生命的渺小,光与影的魅力在这些细节中都得以体现。“电影中很多看似无心甚至被认为是多余的镜头,其实都是为了更好的塑造角色,是另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
苏牧还分享了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对比讲解了“物哀”的表达方式,并解读了电影《超体》,分享了自己对于科技与人类关系的看法。最后,他引用苏格拉底的名言“人须知自己”概括了他对《她》这部影片的看法,并告诉同学们“人应该洞察时代的变化,正视自己的渺小”。
本次从讲座由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主办,自动化工程学院承办。
相关链接:
苏牧,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香港中文大学杰出访问学者称号。主要著作有《荣誉》《太阳少年》《新世纪新电影》。其中《荣誉》经20次印刷,为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国内著名艺术院校学生必读书,2004年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其修订版曾先后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十一五”国家级精品教材。承担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3年社科计划重点项目《中外电影大师精品解读》,开设电影编剧基础、电影编导基础、电影学、电影大师研究、影片分析等课程。其中,“影片分析”为首批北京电影学院精品课程。此外,苏牧教授还兼任美国斯坦福大学讲座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中央电视台《第十放映室》栏目策划、《今日关注》《佳片有约》等栏目特邀嘉宾等。
编辑:林坤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