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四川日报:爱励壮志 奋进新时代——四川省院士专家夏季休假考察纪实
文:本报记者林凌 来源:社会媒体 时间:2018-08-13 2941

一望无际的绿草碧海、百里绵延的油菜花海,盛夏的青海湖,美得令人沉醉。
  7月24日至28日,受省委、省政府邀请,我省21名院士专家代表赴青海休假考察。他们中,既有年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90后”优秀人才,也有“大国工匠”技能人才、优秀企业家代表,涵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学、食品、农业、人文等多个领域。
  考察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聆听“两弹一星”精神主题报告会……院士专家们在颐养身心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纷纷表示将立足岗位再立新功,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更大贡献。

感动:充分感受到四川对人才的关心
  年逾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殷国茂清楚记得,临行前,省委、省政府领导到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送行,要求各级党组织对院士专家们在政治上更加关怀、工作上更加支持、生活上更加关心。“休假考察活动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人才无微不至的关心。”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意见和实施意见,今年起,我省将每年组织专家休假考察,并形成制度性安排。
  无微不至的关心,体现在精心设计的行程上——在中国原子城,参观纪念馆、再访金银滩,感受“两弹一星”精神;在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川青两地专家人才面对面交流;在青海湖畔,专家们卸下疲惫,享受悠闲时光。
  在休假考察中,首届“四川杰出人才奖”获得者、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深深感受到温暖”。此行,他还与院士专家们分享了“江口沉银”的考古故事。
  作为“90后”博士生导师,电子科技大学应用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刘明侦说,“我很幸运,能有机会与院士专家们交流,向他们学习。”刘明侦也注意到四川关心关爱优秀人才的良好传统——每年春节前,省领导都要带头走访慰问在川“两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专家人才,召开高层次人才座谈会等,爱才敬才氛围浓厚。

建言:四川引才育才的脚步可以更快
  四川如何建设西部创新人才高地?难得的休假考察中,院士专家们积极出谋划策。

两个月前,四川发布两大“人才新政”:一手抓海外人才引进、一手抓本土人才培育。省人民医院院长邓绍平对此印象深刻,“这凸显了省委‘引育并重’的人才工作理念,更彰显了新时代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他说,从医院发展看全省发展,需进一步加大引才力度,而良好干事创业氛围的营造、平台的打造尤为关键。

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陈智林建议,根据省情实际,加大培育人才力度。他所在的学校从阿坝州招录200余名贫困家庭学生,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帮助其家庭脱贫。“不论打造万亿产业,还是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都离不开职业化的教育、产业工人的培养。”
  全省人才资源总量显著增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8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光耀欣喜地看到,四川人才工作的地位作用、政策制度、创新创业环境发生可喜变化。“随着各地人才需求的加剧,我们在走稳的基础上,步伐应再加快。”
  近距离领略院士风采、与他们面对面交流,也让同行的专家们受益颇多。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蒋小松表示,在学习院士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刻苦的钻研精神之外,还将履行自己全国人大代表的职责,收集大家的意见建议带到全国两会上。

重任:增强使命担当,在新时代建功立业
  当“两弹一星”精神主题报告会结束、《歌唱祖国》的歌声响起时,不少院士专家眼噙泪花。“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其间蕴含的精神力量将激励我们砥砺奋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尚福感受颇深。
  首届“四川杰出人才奖”获得者、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院长赵军宁感慨,“老一辈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让人感动,我们在新时代怎能不努力?”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是此次活动的主题。一个月前,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对新时代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战略谋划和部署。如何扛起重任?专家们深深思考着。
  国家“万人计划”专家、川茶集团董事长颜泽文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院长陈功大聊川茶。如何把小茶叶变成川茶大航母,颜泽文认为关键词是“创新”。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抱团发展,创新产品品牌、打造省级大区域茶叶品牌,创新全流程管控、着力标准化建设……努力推动“四川产品”向“四川品牌”转化。 
  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院长黄灿华看来,省委全会将生物医药定性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极具战略眼光,“这要求我们增强使命感,重视基础医学研究,加快成果转化,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作为玉米专家,8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荣廷昭深知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重要意义。老人话语朴实,“只要四川有需要,我一定发挥好自己的作用。”这,也是院士专家们的共同心声。

报道链接:http://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180812/197823.shtml


编辑:陈伟  / 审核:陈伟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