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成都日报:“小贩机器人”现身成都
文:成都日报 来源:社会媒体 时间:2018-09-03 2771

长相:高约1.2米、重约50公斤、长得胖嘟嘟

操作:点击叫停、选择商品、二维码付款

》》》职业新名片

姓名:黄山

职业:“小贩机器人”研发者

为成都喝彩:成都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在同等薪资条件下,高素质人才不容易流失,这是这座城市的一个客观优势。同时,成都数量众多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人才供应。

从业感悟:之所以进入这个行业,是基于我们认可机器人是未来人们必然会习惯的、广泛存在于每个生活场景中的新型终端。人工智能是一个机会,因为它是一个高技术壁垒的行业,不容易被巨头迅速复制。

》》》职业新故事

8月31日,“小贩机器人”的商业计划书亮相京蓉新经济企业联合路演活动。据主办方之一的洪泰智造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一种全新的新零售机器人,由成都越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随后,记者在越凡创新的办公室内见到了这个高约1.2米、重约50公斤、长得胖嘟嘟的“小贩机器人”。

据了解,它可以自主穿梭在有消费需求的公共场合。在它经过你身边时,只需用手摸一下它,它便会停下来。消费者在选定商品、扫描二维码付款后,它就会把相应的商品送到你的手中。同时,它还能通过生物识别,在大型商场、游乐场等复杂环境中主动寻找目标顾客,投其所好地进行产品推销,并准确收集到消费者的反馈信息。

当天,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位员工在“小贩机器人”经过时走上前去,点了一下屏幕,它便停住了。紧接着,屏幕上出现了选择页面,该员工点击选择自己想要的商品之后,再扫描二维码进行付款,几秒钟之后,购买的商品便通过机器人顶部的出货口送出。记者测算了一下,整个操作过程其实只有3步,点击叫停、选择商品、二维码付款,只用了不到10秒的时间。

双重功能 不仅卖货还能搞推销

“我们曾经做过一次测试,在单层近2万平方米的大型图书馆运行期间,‘小贩机器人’平均每110秒就能卖出一件商品。而在其他类似场景中运行的数据则显示,平均每台机器人每天至少要销售150件商品。这是传统自动贩卖机的3至5倍。”“小贩机器人”的研发者、越凡创新创始人、CEO黄山这样向记者介绍道。

在黄山看来,“小贩机器人”不仅是零售商品刚需场景中的小贩,更是高效的推销员。她表示,这种移动的携带货物的机器人对消费者有着独一无二的吸引力和客流转化能力。“我们在商业街区中的营销数据显示,三成以上的人流会与机器人发生互动。而在这些互动的人群中,有七成会购买推广的商品。消费者反馈的电子调查问卷则显示,大部分消费者都表示与机器人的互动体验增加了他们的消费欲望,并且改变了他们对于推销行为的抗拒态度。”黄山分析道,相较于传统的推销员,“小贩机器人”可以携带更多的货物在更大的范围内活动,可以让更大范围内的潜在消费者在受到广告刺激的当下就体验到商品。

“同时,由于机器人收集信息、大数据处理能力天然强于人类,‘小贩机器人’可以更高效准确地捕捉到消费者的反馈。”黄山举例分析道,“小贩机器人”可以利用生物识别技术,判断消费者性别、年龄、情绪等,寻找潜在客户和回头客,完成主动推销。例如,为30岁以上的用户推荐矿泉水,为30岁以下的用户推荐可乐。不仅如此,“小贩机器人”一次性可以装载100余件商品。而它所用的电池跟特斯拉所用的电池一样,具有较长的续航能力,充电一次,可以持续在外行进6至8个小时,而当电量下降到20%的时候,它便会“走”回充电桩给自己充电。

智能运行 身体各部位协调作业

要让一个身高1.2米、体重50公斤的机器人流畅地行走和避障、寻找用户并进行智能化的判断和应对,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那么“小贩机器人”又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黄山告诉记者,其实它跟人一样,拥有大脑、眼睛、耳朵、嘴巴、手和脚等构造,各个部位准确灵敏协调作业,才能完成各项任务。

据了解,“小贩机器人”的“大脑”其实是三台电脑,一台负责跟用户进行交互,一台负责逻辑分析进行决策,还有一台负责导航和避障。它还有四种“眼睛”,即激光雷达、超声波、深度相机和双目相机。通过四种“眼睛”收集0.3米至25米范围内的信息,这使它可以轻松地通过极窄的通道。它的“耳朵”和“嘴巴”则是头顶上的屏幕,通过屏幕接受用户发出的需求,并与之进行互动。它的“脚”则由4个轮子组成,两个受力轮,负责前进后退及方向的掌控,两个支撑轮,可以360度旋转,配合两个受力轮进行工作。

不同于人的是,“小贩机器人”的“手”则长在身体内部,是一个出货系统。而这几个身体部位又是如何进行协作的呢?黄山介绍道,“小贩机器人”在行进的过程中,通过“眼睛”来观察周围的环境,并把相应的信息传输给“大脑”,“大脑”进行分析决策后,再指导“脚”的运作去寻找人群、躲避障碍。当用户触发购买系统的时候,就是“嘴巴”和“耳朵”起作用的时候了,通过“嘴巴”和“耳朵”与用户进行交流后,“大脑”会发出“递出商品”的指令,身体内部的“手”就会将相应的商品送到出货口。

技术落地 找到广阔的市场空间

2015年,还在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硕士的黄山及其团队成员研发了一款“羽毛球机器人”,能够自动跟踪羽毛球落点挥拍过网,即使与高手过招也不落下风。当年,李克强总理来成都视察时,听说有这么一个神奇的机器人,也曾饶有兴致地跟它过了招。

“当时,总理在鼓励我们大学生创新创业之外,还问了我对机器人的市场定位是什么,准备将产品卖到哪里去,成本是多少,产品定价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并提醒我创业要关注市场。”谈及“小贩机器人”的诞生,黄山告诉记者,总理当年的话让她印象极为深刻,也让他们尝试将团队从技术研发转变为产品化团队,积极寻找适合技术落地的最广阔的市场空间。

“人工智能要长出手脚,成为智能机器人,老百姓才能近距离感受到人工智能的魅力与便利。”在黄山看来,机器人“Robot”的概念诞生了近百年的时间,但实用的机器人长期停留在工业领域,跟机械设备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按照事先设定好的流程执行。

而她则将目光投向了新零售市场。“商铺零售空间只占商场面积40%,剩下60%的空间用于人流。智能机器人移动售货,既不会占用人流空间,还拓展了零售空间,是新零售营销和服务升级的一大利器。”黄山正是看到这一点,决定带领团队转战新零售,这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从去年6月立项,到验证产品功能、试运行样品机、优化产品功能,再到今年3月召开新闻发布会推出产品,黄山的团队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从今年3月到8月,我们一直在做前期生产的储备以及市场客户的培育。目前已有近百家客户前来洽谈,短期的需求超过3000台。未来,我们还会基于不同的场景,赋予‘小贩机器人’更多的便民服务功能。”

报道链接:http://www.cdrb.com.cn/epaper/cdrbpc/201809/03/c1709.html



编辑:陈伟  / 审核:陈伟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