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华西都市报:尼泊尔留学生“苏轼”:在成都努力学汉语 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文:华西都市报 来源:社会媒体 时间:2018-09-09 2826

m_2bfcfa35f7a303134a6ddb97083f321a.jpg

尼泊尔留学生Sushank(左)。

  28岁的 Sushank Kumar Yadav,是约6000名在华尼泊尔留学生中的一员。Yadav是他的姓,表明他的家乡在尼泊尔南部平原。成为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后,他有了个很潮的中文名字——苏轼。
  因为正在做“一带一路”领域的研究,本次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四川出发·一路向南”的尼泊尔采访中,他也参与其中,非常想了解两国官方、学界的观点。

幸运申请到奖学金
商业记者来成都学公共管理

  “来成都之前,我在加德满都一家英文报纸做了几个月的商业记者,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获得了传媒学士学位,我的很多朋友都准备出国深造,所以我也开始对学习更加关注。”在加德满都大学艺术学院的图书馆,专门有一面墙陈列着孔子学院提供的中文书籍。Sushank如数家珍地介绍,他的汉语学习就是从学校的免费培训开始的。他此前就职的英文报纸,每天都有关于中国的新闻。经济政策、大项目、中尼合作,每天的动态都备受关注。
  “在寻找奖学金机会时,一位老师告诉我,在中国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有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因此我开始申请。在此之前,经常听说尼泊尔的学生到中国学习医学,所以我很好奇,在互联网上搜索,发现在中国学习公共管理是个很好的机会。”当录取结果公布后,Sushank获得了部分奖学金,“这样我就不用为读研付学费了。”他得知,过去五年,在中国留学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已近32万人。

在成都逐梦
想更深度了解邻国

  “一到成都,就觉得是个大城市。同时我也有点害怕,因为出租车司机听不懂我说的话。这时我意识到,上大学时只是从书籍、互联网、偶尔还有电影等渠道了解中国的一些情况,但还应该更认真地学习汉语。”Sushank发现,突然间,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成了他翻译大部分内容的重要工具,但却错过了与中国人交谈的自然感觉。
  在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主要和导师一起参与研究或参加会议,因为大家都可以用英语,交流相对变得容易。“他们也鼓励我学习更多的中文,因此,在上两个学期,我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汉语课程。但我还想更多地学习汉语,这样能有助于我更好地理解老师所讲的话。”Sushank说。
  对于未来,Sushank表示愿意在成都工作。“我希望有一天能与中国的企业或大学合作,并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邻国。”他说,中国离尼泊尔虽然很近,但文化却不同,这常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学习中文是真正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感知中国的有效途径,是拉近与中国人感情的最佳方式。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赖芳杰刘秋凤杨涛加德满都摄影报道

报道链接:https://e.thecover.cn/shtml/hxdsb/20180909/87903.shtml


编辑:陈伟  / 审核:陈伟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