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近日,教育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
19日,第三届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在成都举办,各界专家在“创新与行动”这一主题下,围绕传统工科专业如何升级改造、新兴工科专业如何布局与建设、课堂革命与教学创新将如何实现、现代产业学院与未来技术学院该将怎样建设工程教育改革等重要命题展开探讨。当天上午的活动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王小梅主持。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张大良在致辞中强调,要以更高的站位把握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大势、以更强的能量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更准的定位推进新工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他提到,2016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成员,截至2017年底,教育部高等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总共认证了全国198所高校的846个工程专业,通过专业认证来振兴专业质量。下一步,我们要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三大理念,以专业认证作为抓手,主动对标华盛顿协议和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及时修订培养,重组课程体系,深化课堂改革,健全实践教学制度,明晰教师责任,健全评价机制,完善条件保障,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工程教育质量和水平。
“工程教育主要是人的教育,着眼点是培养多学科系统环境下善于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全面发展的人。”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姜亚军认为,在新的技术环境、产业环境下,“我们不仅要思考中国需要什么人才,同时还要思考世界需要什么人才”。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以工程实践为核心的能力培养、更加注重通识性工程教育、更加注重创新创业的教育。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一局教育处调研员范桂梅同样表示,我国工程能力的提升与工程科技专业人才质量息息相关,高等工程教育是工程科技人员培养的主渠道,为工程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对支撑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因而一定要不断提升自主的工程能力,源源不断地培养优秀的工程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认为,“新工科最大的核心问题就是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谭建荣表示,我们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凝聚科学问题,从科学问题中引导出方法来解决技术问题和工程问题,从而进一步形成新理论、新方法、新知识。“大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教人如何发现知识”。此外,他提出,“我们的工程教育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更应该注重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我们反对把工程教育理科化,同时应主张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从工程问题到科学问题的提升能力;我们提倡教学手段现代化、网络化,但更加关注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电子科技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素养、知识综合与集成创新能力,能引领学术前沿、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未来创新引领者。”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表示,学校近年来在师资建设、学科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他举例介绍,在面向航空航天工程师的“四级设计”跨学科课程群建设中,第一级到第四级的课程设计便是以开放性问题为载体,由简到繁,由单一到复杂,开设了一系列的跨学科课程。在复杂问题中没有唯一答案,学生可以进行各种探索,比如针对火星的生存环境应该怎么构造这一问题,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探索精神,提出不同的技术路线。此外还会通过挑战性项目、跨学科项目的设计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只要定位做得好,都可以办一流的工程教育。”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顾佩华表示,天津大学在新工科建设方面非常积极,目前学校有一个初步计划是选择一个试点学院,以及20多个专业带动全校的工作,开展以项目为主导的一体化培养计划,注重学生在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他介绍说,我们要建立的是交叉学科环境,力求探索一个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内容、新质量的融合创新模式,且在设计项目时一定要体现一个思维,即“作为工程师到底要做什么”。“工程教育已经进入了快速和根本性的变革时期,最好的工程教育不限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和小而精的学校,新的竞争者将为未来优秀工程教育建立新的标准。我深信这句话,所以中国的新工科教育,如果大家共同努力,一定可以给世界的工程教育建立新的标准。”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冯晓云表示,要想把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做好,必须知道工程实践的本质是什么,工程实践的本质,应该是包含设计、性能预测,构建以及测试功能反复迭代的过程。在整个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间,一定要把工程实践的迭代过程包含进来,而且应该从大一就开始,除了传统课程之外,增加一到两门以项目形式来开展的教学,将真实的情景与课程学习相结合。此外她认为还应该将设计思维融入工程教育,核心精神是以用户为中心来进行设计。谈到工程教育要从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变,重庆大学副校长廖瑞金认为这对于理工学校来说其实是一个考验,但是通识教育对立德树人,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拓展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因而他表示,理工院校可以通过通专融合的方式来转变,重庆大学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要求老师在开课当中尽量地站在历史发展层面上来思考问题。
据了解,本次论坛是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2018·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高博会”在参与企业、展览展示、参会人员、论坛及活动规模等多方面创造新高,总展位数较去年下半年同期增长21.62%,约1000家国内外企业参与,展览展示面积达6万平方米,1000余所高校的超过2万余名教师参展参会。
报道链接:http://education.news.cn/2018-10/19/c_129975744.htm
编辑:助理编辑 / 审核:陈伟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