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微言教育:点赞!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公布
文:教育部新闻办 来源:社会媒体 时间:2018-10-23 2708

日前,教育部第三届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公布(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其中,产业扶贫项目4个,智力扶贫项目3个,教育扶贫项目一个,科技扶贫项目一个,党建扶贫项目一个。

111.jpg

01

华南理工大学

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222.jpg

△学校精准扶贫项目成果:“1+5”全域旅游规划项目包

华南理工大学自2013年定点帮扶云南省临沧市云县以来,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和专业优势,精心长远谋划,着力于从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充分激活云县“内生造血”能力。

一、深入调研,摸清云县发展机遇和挑战。云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临沧市东北部,总人口46.3万人,居住着以彝族为主的22个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分散(95%居住在山区),属于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也是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的滇西边境山区县份之一。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双挂帅”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高度重视云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项目,组建了包括旅游规划、城市规划、新闻传播、文化设计、互联网应用、公共管理等专业教授和相关单位负责人的全域旅游规划项目团队,历经4批25人次深入调研、20余次专题研讨。

二、精准定位,打造“一体化”全域旅游规划。学校规划团队专家组将康养旅游作为发展重点,形成了包括规划背景等八大板块的《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打造云县“一核三带四区”全域布局。规划团队按照“国家康养旅游景区县”创新标准对云县进行统一规划,以国内外候鸟旅游市场为主体,提供定制化的康养旅游产品和服务,把旅游业培养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抢占新时代康养旅游制高点,全面引领云县城乡建设的开放式共享以及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模式创新,构建“扶贫链”造血机制。以全域旅游规划为抓手,深度盘点云县家底,盘活云县优势资源,让原本缺乏活力的落后地区自身具有了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全力打造“云县手撕鸡”品牌。同时,通过手撕鸡带动云县山地黑肉鸡产销走上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路子,2017年,实现山地黑肉鸡,肉产量10971吨,蛋产量981吨,产值5.03亿元。截至2018年5月,云县贫困人口4847人,同比2012年末减少4.8万人。云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广泛认可。预计到2025年,云县旅游业综合收入百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

02

南京农业大学

铸就精准脱贫持久内生动力

333.jpg

△南京农业大学-黔东南州麻江县定点扶贫联席会议

围绕贵州省麻江县脱贫摘帽的根本目标,南京农业大学坚持大扶贫格局,聚力全校扶贫资源力量,以“金牌对招牌、招牌变品牌、品牌生效益”思维模式,激发麻江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到2017年底,麻江全县贫困村比2016年底减少8个,贫困人口减少0.7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低6.15%。2017年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考核中,南京农业大学得到麻江人民好评。

金牌学科团队助力招牌产业发展。学校菊花课题组结合麻江县打造“状元故里”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要求,在麻江开展品种筛选、种苗的规模化繁育及新产业开发推广,2016年建成菊花产业1.0——状元故里菊花谷。2017年,南京农业大学更进一步推动建设菊花产业2.0——药谷江村菊花谷项目,推广菊花观赏品种、食药品种新品种560余个,全县食用菊、观赏菊、菊花园增加至600余亩。仅国庆期间,县域菊花园接待游客30多万人,实现旅游收入7000多万元。菊花产业进一步拓展发展链条,带动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脱贫。

金牌服务助力持续发展。每到寒暑假,“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服务团走进麻江”品牌活动,总是能给麻江带来新理念、新思路。2017年寒假,服务团助力麻江县出台“十三五”“1258”产业规划,推动1万亩红蒜、2万亩锌硒米、5万亩蔬菜和8万亩蓝莓产业发展;对接有机农业发展规划,推动有机农业示范州、县建设;开展项目对接、技术指导、满意度、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等工作,组建菊花、锌硒米和红蒜农户生产联盟,通过“南农易农”APP进行远程信息服务。

金牌团队支教乡村学校。南京农业大学每年通过报名、筛选、面试、培训等,选派优秀研究生,支教麻江中小学,覆盖龙山中学、龙山小学、河坝小学、谷硐中心学校等4所乡村学校。支教团在稳抓教学的基础上,以“力行公益助扶贫”为己任,组织“禾苗”助学计划等10余项募捐活动,累计募捐金额30万余元,获赠图书、体育用品等价值10余万元,资助了300名贫困生,得到了地方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03

华中农业大学

实施“四大工程”助力精准扶贫

444.jpg

△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实地调研产业情况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地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区。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11月开始参与定点扶贫建始县,学校积极发挥本禹志愿服务队的重要作用,着力实施“甘露工程”推动当地基础教育发展,着力实施“活泉工程”为当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着力实施“春风工程”助力产业扶贫,着力实施“志·青春工程”促进文化发展与文化产业提升。

聚焦教育短板,实施“甘露工程”助力教育扶贫。实施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2013年起,学校本禹志愿服务队共派遣6批25名研究生志愿者到建始县官店镇摩峰小学接力支教。实施“乡村教师来汉培训”项目,志愿者每年邀请乡村小学骨干教师到武汉开展为期一周的学习培训。汇聚社会资源精准帮扶基础教育设施改善。实施“留守儿童城市体验行”项目,探索建立“成长型”资助体系。   

聚焦人才短板,实施“活泉工程”助力人才扶贫。发挥农科教平台优势,开展综合培训。累计为建始县培训管理干部、技术人员387人次。依托产业扶贫项目,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志愿者走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开展集中培训、现场示范讲解。累计开展农技培训142场次,培训特色产业人才、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种养殖户11695人次。  

聚焦产业短板,实施“春风工程”助力产业扶贫。2013年来,共选派5批24名博士赴建始县接力志愿服务。发动岗位科学家,带领志愿者深入一线。学校组建了10支“与岗位科学家同行”志愿服务团,发动志愿者深入到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咨询、产业调研、生产指导和社会观察等工作。学校动科动医学院岗位科学家龚炎长教授依托产业项目,推广应用“553”生态养殖技术,使当地景阳鸡养殖规模逐年翻番,年产值近6000万元。   

聚焦文化短板,实施“志·青春工程”助力文化扶贫。推进非遗文化保护与融合。志愿者以“黄四姐”非遗元素为核心,围绕建始业州竹编手工艺、西兰卡普艺术、建始传统小吃桃片糕等开展特色农产品品牌设计与宣传、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提升扶贫产业文化形象。艺术设计专业志愿者还为建始猕猴桃产业等7个扶贫产业进行品牌视觉形象设计。

04

浙江大学

围绕乌骨鸡产业构建扶贫新模式

555.jpg

△浙江大学专家在村民家调研

景东位于滇西南中部,普洱市最北端,总面积4532平方公里,人口35万。景东是云南省6个单一彝族自治县之一。全县贫困人口面广、量大,是全国592个、云南省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也是61个滇西边境片区县之一。 

2013年以来,为加快推进景东无量山乌骨鸡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和养殖扶贫增收,打造“景东鸡”特色品牌,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尹兆正副教授(景东县乌骨鸡产业首席专家)率领技术团队,紧紧围绕乌骨鸡产业发展开展扶贫工作。

积极开展标准化技术培训与品牌建设指导服务。举办“现代优质鸡种业建设及产业发展”“地方良种鸡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全县乌骨鸡标准化技术培训10余期,举办乌骨鸡屠体性能测定、乌骨鸡种质测定及评估现场会两期,培训人员达1600人次以上,培养了一批乌骨鸡养殖技术及市场营销骨干,加强乌骨鸡繁育、饲料、防疫等标准化技术指导服务。指导申报乌骨鸡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个,指导举办景东县乌骨鸡“鸡王”大赛活动两届,其中由浙江大学帮扶的场、村、户收获了大赛全部一、二等奖。

扶贫与提智相结合,拓展学校人才培养新途径。积极组织引导大学生80余人次参与景东乌骨鸡产业扶贫一线工作,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博士生完成了乌骨鸡产业扶贫开发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凝练研究课题,选择“景东无量山乌骨鸡遗传评估及重要性状基因克隆”“乌骨鸡生长肉质关键基因遗传效应及表达分析”作为硕士生、博士生论文研究课题,为无量山乌骨鸡种质科学利用和产业扶贫提供技术支持。    

积极导入浙江大学校长专项项目“景东无量山乌骨鸡遗传评估及精准扶贫开发利用”“景东无量山乌骨鸡良种繁育及产业扶贫示范应用”等,并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指导和帮扶工作,探索建立了乌骨鸡“种鸡培育—集中育雏—生态放养”的产业扶贫新模式。    

2017年,景东乌骨鸡出栏431万只,比浙大定点扶贫前的2012年末提高200%以上,实现产值3.4亿元,帮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9177户,带动脱贫人口65401人,浙大乌骨鸡产业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

05

湖南大学

从人居环境治理入手精准扶贫

666.jpg

△虎形山乡崇木凼村厨卫改造示范案例

根据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部署安排,湖南大学自2013年对口湖南省隆回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  

在近五年的扶贫实践过程中,学校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目标,针对贫困地区人居环境治理需求,以隆回县虎形山地区为样本,精细剖析,精准谋划。针对贫困地区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和特异性问题,学校采取模块化细分,开发设计了一系列乡村整体规划、农村废污无公害技术治理、厨卫改造和“厕所革命”等治理模块,探索出一套贫困地区人居环境治理模块化系统解决方案,逐步为隆回县虎形山地区营造出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2017年,当地乡村旅游和新型农业发展实现产值总计达3170万元,为实现脱贫摘帽总体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5年11月至2018年1月,项目团队介入崇木凼村、大托村、草原村的规划。对崇木凼村前期规划予以修整,深化排水与排污部分的内容;深化大托村安置区的设计,研究了土地的集约利用途径;在草原村规划中,重点研究乡村规划与水源地保护之间的关系,对该村山地高原水库的水体保护、景观营造与旅游发展进行综合协调。 

该团队多次举办学术研讨会与培训班;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使其有意识地主动建设、使用环保技术,自发维护环境卫生,保持乡村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形态延续,外观一致,材料更新,设施完善”原则,通过材料更新、构造改良,提升房屋性能,延续传统风貌,适应现代功能需求。2013年至2018年,在花瑶地区推广改良型砖木结构,提出“框架结构+家具填充”模块,完成富寨村小学、虎形山民族团结小学、传统民居改造等示范。 

污水整治中,农户、邻里采用三格化粪池对生活污水进行初级处理,后期根据规划,利用生态湿地、生态鱼塘对污水做进一步回收处置。利用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思路,对农村土、水、种、肥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整体谋划,系统节约,综合开发、再生利用、深度利用农村种植养殖业产生的废弃物及乡镇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06

电子科技大学

聚焦六大板块建设智慧城乡

777.jpg

△电子科技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赴岑巩县开展精准扶贫走访调研

岑巩县地处贵州东部,面积1486.5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汉族、苗族、侗族、仡佬族、土家族等18个民族,总人口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8万人。目前,该县仍有贫困人口21873人,属于国家级贫困县。

近年来,电子科技大学和岑巩县委、县政府通力合作,携手共建脱贫攻坚命运共同体。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揽子计划过程中,校地双方突出一个核心,抓党建不断增强扶贫组织力;搭建一个桥梁,用“电子信息+”聚合起“金山银山”;聚焦六大板块,全面推进智慧城乡建设。截至去年底,该县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1.1%下降到10.5%。  

实施智慧城乡智囊团帮扶行动。学校组建了“定点帮扶岑巩专家智囊团”,为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重大决策等提供智力支持。学校与岑巩县委、县政府达成智慧城乡建设共识后,投入50余万元专项资金,全面完成《智慧岑巩总体规划》及建设标准。 

实施智慧城乡人才支撑行动。学校聚焦电子商务、大数据、农文旅、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投入近50万元,举办岑巩科级干部及后备干部集中培训班5期,培训254人。  

实施智慧城乡产业助推行动。积极联系校友企业——成电医星有限公司,投入1000万元全面实施乡镇卫生院规范化数字预防接种门诊建设、远程医疗建设、医药监管平台建设。  

实施智慧城乡资本运作行动。《智慧岑巩总体规划》审定后,学校协助岑巩开展了资本运作工作,2017年9月,岑巩智慧城乡一期工程包中各子项目已全部通过发改部门立项审批,总投资规模高达18.89亿元。

实施智慧城乡软硬件提升行动。学校投入200万元研发“精准扶贫作战信息指挥系统”。在学校推动下,目前,岑巩县域所有学校信息化设施达到国家验收标准,在贵州省黔东南州率先实现校校有电脑教室,中小学全面实现“班班通”。   

实施智慧城乡传播塑品行动。建设“今日岑巩”等传播平台,大力宣传推广岑巩风土民情、特色农产品、优质旅游资源,扩大岑巩在省内外的知名度。

07

中国药科大学

探索“点面融合递进式”扶贫

888.jpg

△中国药科大学定点帮扶陕西省镇坪县脱贫论坛暨镇坪县中药产业招商推介会在南京举行。

中国药科大学结对帮扶镇坪时,镇坪还是陕西省唯一不通二级以上公路的县份。在产业扶贫方面,学校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促成投资10个亿的中药配方颗粒项目落户安康镇坪。常州方圆制药有限公司、香港长江实业集团共同投资成立陕西安康普欣药业,建成陕西唯一、辐射西北五省的颗粒剂生产企业。 

2018年,中国药科大学在扶持中药配方颗粒项目的基础上,立足长远,瞄准大健康产业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继续积极整合社会和企业资源,延伸中药产业链,推动镇坪中药康养小镇建设,形成了可持续的“点面融合递进式”的大扶贫模式。  

一是把准脉,强化顶层设计。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定点扶贫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形成全校一盘棋的工作合力。校领导21次带队赴安康镇坪推进合作项目。2018年,为巩固前期扶贫成果,走好扶贫“最后一公里”,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选派专门从事中药配方颗粒研究的专家张朝凤教授任镇坪县副县长,主抓中药配方颗粒项目,确保项目见实效。 

二是抓根本,做好智力扶助。编制并实施《镇坪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安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举办镇坪管理与技术骨干培训班,组织20多位教授深入田间地头,培训1000余人次。组织60余人次专家团队参与镇坪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建立药材产业信息平台,找准中药材在县域产业体系中的定位。    

三是创品牌,提供科技支撑。每年列支50万元专项科研经费,组织科研团队对镇坪中药材分析鉴定,帮助镇坪黄连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吸引名企扬子江药业集团与镇坪本地企业共同打造镇坪黄连种植示范基地,大大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支持安康振兴药业成功申报工信部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获得资金500万元。  

四是架鹊桥,助力产业发展。积极推介安康镇坪优势资源,促成广药集团等10多家知名药企与镇坪签订中药材长期购买合同。普欣药业中药配方颗粒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500余味中药配方颗粒15亿袋、中药饮片3000余吨的生产能力,年工业总产值预计达12亿元。预计可直接带动800余户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

08

中国农业大学

促进党建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

999.jpg

△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团成员前往镇康县各乡镇开展科技服务实践活动。

中国农业大学针对云南省镇康县情,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广泛发动学校党员教师积极参与定点扶贫工作,通过“指导技术生产、帮带基层党员”,建强组织筑牢堡垒,促进党建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培养了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党员,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全方位推进定点扶贫工作,形成了特色的党建扶贫“1234”模式。即:1—高举党建扶贫大旗;2—选择两个试点示范;3—建设3个平台。4—发展四大特色产业。 

高举党建扶贫大旗,切实加强组织保障。精心选派挂职干部。结对定点帮扶以来,中国农业大学累计选派挂职干部9人,全部为中共党员、副处级(副高级)以上人才。广泛发动党员教授。学校党委号召学校党员教授积极参与国家脱贫攻坚工作,动员教师深入镇康县农业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培训,研发推广农业新技术和农作物新品种。 

选择重点贫困乡试点示范,敢啃硬骨头。镇康县一共有7个乡镇,其中木场乡和忙丙乡是条件最差的两个贫困乡。学校自定点帮扶镇康县开始,就把这两个乡的脱贫工作当作己任,选择其作为学校党建扶贫的试点示范。在忙丙乡,党员教授把脉马鞍山村茶叶发展,倡导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民收入。在木场乡,党员教授建成“科技小院”,推广示范高原特色农业新技术,致力于解决小农户增产增收的问题。 

依托三个建设平台,各项工作精准落地。学校先后在镇康县成立了“教授服务团/工作站”“科技小院”“博士服务团”,实现了“职责精准、需求精准、供给精准”,形成了“教授到乡,学生驻乡”的局面。   

培育发展当地四大特色产业。依托教授服务团、科技小院等平台,精准梳理镇康需求,确定重点,为培育发展马鞍山普洱茶、冬桃、中草药、野山茶等四大特色产业提供技术跟踪指导,从培训基层党员农户,到带动普通农户使用新技术,最终产品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加工销售,形成了“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模式,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有保障。

09

同济大学

规划引领绘就美丽乡村新蓝图

aaa.jpg

△同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云龙县支教。

云龙县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最西部,属横断山脉南端“三江并流”纵谷区腹地,总面积4400.95平方公里,是云南省大理州国土面积最大的县,其中98.4%以上为山地,总人口约20万,是集“民族、山区、贫困、偏远”为一体的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县。承担定点扶贫任务伊始,同济大学首先选派规划、环境、材料和新农村建设领域专家赴云龙县实地考察,厘清了云龙县扶贫开发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障碍和瓶颈问题。  

编制城乡总规,引领精准扶贫,统筹全县的发展方向与重点。2013年7月,同济大学组织精英团队首期开展了具有统筹引领作用的《云龙县县城总体规划》和《云龙县漕涧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重新调整了县城的功能,将其定位为县域的服务中心,不发展大规模工业,集中打造美丽宜居白族特色小城,以旅游、文化等服务设施建设带动县城周边区域的发展,形成区域发展的新引擎。   

打造旅游规划,寻找脱贫支点,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2016年云南省提出三年行动计划发展全域旅游。为找准旅游发力点,同济规划院又编制了《云龙县全域旅游规划》,深挖人文资源价值,重新整合自然资源优势,重点打造县城旅游服务中心、天然太极景区和诺邓火腿小镇。诺邓古村、天然太极、虎头山等景区基础设施正逐步建设完善,累计投资达2.29亿元。  

聚焦专项规划,创建特色小镇,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共同富裕。为更好地发挥县城服务核心功能,建设特色魅力小城,2016年以来,同济规划院又先后开展了云龙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等9个系列规划的编制工作。在这些规划的指导下,县一中等一大批项目陆续启动,有效地增强了县城服务能级,带动周边乡村发展,改善了人居环境。 

优化产业规划,推介农特产品,校县双方联手探索致富新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手经济与管理学院一同为云龙优化完善了产业规划方案,厘清产业发展重点,突出发展高原生态农业,用“互联网+”和品牌推广等方式促进基础产业增值。通过协调努力,学校推介200余种云南特色产品入驻上海云品中心展示。

10

华中科技大学

培育特色产业助力扶贫脱贫

bbb.jpg

△临翔区一中引进的专家教师在备课(来源:云南日报)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华中科技大学对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进行定点扶贫。学校通过深入调研临翔区特色资源和独有生态环境,利用学校科技优势,积极发挥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建立以当地特色资源为依托、以现实需求为导向,以精准脱贫为目标的“科技+产业”帮扶模式,育成“纯造普洱”和“叫雨山仙草”金线莲两大特色科技产业。目前,两大科技产业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将有效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为临翔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聚焦特色资源,科学精准施策。临翔区是国家级贫困县(区)。华中科技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党委书记、校长等领导多次带领专家团队赴临翔区深入一线调研。经调研论证,学校确定建立以当地优质茶叶资源和林下生态优势为依托、以需求为导向、以脱贫为目标的“科技+产业”帮扶模式,聚焦茶产业提质增效和林下种植金线莲产业发展,以期育成两大特色产业,实现当地农民脱贫。 

二、聚力科技创新,培育特色品牌。学校在临翔区建成首个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建的综合服务型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将该站作为帮扶的综合性平台。针对临翔区的需求,学校组建科研团队投入700余万元开展科技扶贫项目研发,为临翔区产业扶贫注入了新的动力。目前,采用创新技术及工艺生产的普洱熟茶产品已注册“纯造普洱”商标。学校组织金线莲研发团队深入现场,迎难而上,逐一突破金线莲种苗繁殖效率低、成活率低、品质低瓶颈,注册了“叫雨山仙草”商标,育成了金线莲林下经济产业。 

三、做强特色产业,加速脱贫攻坚。通过当地政府、华中科技大学、企业共同发力,构建原料—产品—商品—消费品的完整链条,实施全链推动。临翔区政府把做大做强普洱茶和金线莲产业确立为主导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并通过流转土地等手段,推进全区茶和金线莲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相关阅读

据了解,2016、2017年,教育部连续两届推选了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向全社会展示高校扶贫成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总结推广多样化高校扶贫经验,深入推进高校定点扶贫工作,教育部举办了第三届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推选活动,由44所直属高校代表从43所高校申报的45个项目中,投票推选出十大典型项目。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Ma_-5BpdK2RjLfrdN6w9g


编辑:  / 审核:  /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