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四川大学赵毅衡教授讲解“符号与意义”
文:申思奇 图:杨越 来源: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 时间:2018-10-26 3790

  10月22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符号学与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所长赵毅衡教授做客电子科技大学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学术工作坊,带来题为“论伴随文本”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数字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谢梅教授主持。

微信图片_20181024163042.jpg

  “符号表达意义,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赵毅衡教授向大家简单阐释了“符号”这一概念,讲述了文本的定义、“文本性”的形成、文本的边界等内容,由此引出讲座的主题——“论伴随文本”。

  结合创意广告、影视剧和文学作品等案例的符号学解读,赵毅衡教授向在场师生讲述了什么是“伴随文本”。他认为,伴随文本是文本“边上”携带的大量符号元素,包括副文本、型文本、前文本、同时文本、链文本、先文本和后文本几种类型。“我们的思想意识本来就是一部合起的伴随文本词典,等着文本来翻开、来激发而已”,他强调,“没有伴随文本,就无法理解任何文本。”

微信图片_20181024163050.jpg

  赵毅衡教授以《疯狂的石头》和一场足球赛为例,阐释了文本、伴随文本与全文本之间的关系。他表示,文本本身不是一个孤立物,它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些联系是有方式的、从形式上是有所表现的。

  本次讲座吸引了我校众多师生到场聆听。在交流互动环节中,大家就副文本与文本本身的区别、伴随文本的范畴、先后文本之间的权力关系等问题与赵毅衡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对“伴随文本”有了更深度的学习与理解,不少流行文化元素的案例引入,也让同学们纷纷为讲座的生动精彩点赞。



编辑:罗莎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王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