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编者按:12月20日,《中国教育报》在第3版头条以“跨界融合构建人才生态圈——电子科大培养‘互联网+’时代复合稀缺人才”为题,用半个版的篇幅对我校培养“互联网+”时代下的复合稀缺人才进行了深入报道,全文如下:
跨专业、跨学院、跨行业、跨产业——电子科大“互联网+”复合型精英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互联网+”培养计划)自2016年9月正式发布以来,经过两年多探索,正在逐步成为精英人才成长的“生态圈”。
“‘互联网+’时代最稀缺的资源,就是复合型精英人才。”电子科大校长曾勇表示,“这种复合并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要顺应大类培养的内在要求,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实现根本性变革。”
学校为“互联网+”培养计划量身打造了学生创新实验室,分为成果展示区、炫酷体验区、头脑风暴区、创新研发区、充电自学区等五大功能区。图为学生参观体验3D打印机。
投石问路“新工科”:以“互联网+”为抓手推进学科交叉
电子科大是一所经过60多年发展,完整覆盖整个电子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互联网+”培养计划是其精英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结合学科优势探索“新工科”发展之路的重要举措。
学校研究认为,“新工科”建设有两个抓手:一方面,要面向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等领域积极谋划和加快设置某些新兴专业;另一方面,要促进传统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加强复合型工程人才培养,探索工程教育的新模式。
2016年9月28日,该校正式发布了“互联网+”培养计划方案,整合了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等6个学院的学科优势与优质教学资源,依托物联网工程等6个专业,实施“2+2”和“双学位”培养模式。
该计划既纳入了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新兴工科专业,也纳入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传统工科专业,横跨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四大学科,整合了智慧物联等产业方向,使学校的学科体现出了鲜明的“新工科”特色。
“未来新兴产业和新兴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且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互联网+”培养方案与课程建设工作组组长、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院长周世杰教授表示,“交叉与融合”既是新工科建设的主要实现途径,也是复合型精英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着力打造“生态圈”:按大类培养复合型精英人才
两年前,102名学子成为“互联网+”培养计划的“黄埔一期”学员。那么,如何让“黄埔一期”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精英人才呢?
培养方案与课程建设工作组认为,“互联网+”时代的精英不仅需要了解和掌握与互联网相关的核心技术,还要具备互联网思维,通晓管理、金融等多学科的知识,具有跨界融合和集成创新能力。
为此,学校构建了“5个1”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打造包含学术精英、行业精英、创业精英相互融合的“精英人才成长生态圈”。所谓“5个1”,即:1个必修课程平台,1个专业选修模块,1个出国支持计划,1个实践实训环节,1个网络教育环境。
1个必修课程平台包括与“互联网+”相关的网络、通信、软件、数据、商务、管理等基础课程。1个专业选修模块包括与“互联网+”制造、材料、能源、金融、政务、教育、环境、电商等方向相关的专业领域课程。
在“2+2”培养模式下,学生将在前两年依托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集中完成“互联网+”核心基础知识的学习,后两年以“专业方向学习+课程选修+自主学习+出国游学”等形式完成专业学习。
从大三开始,学生可以选择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这6个专业中的一个,毕业时可授予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学士学位,符合相关要求可授予双学士学位。
通过“5个1”体系,“互联网+”培养计划就把培养未来精英人才的软硬资源、内外资源等统合起来,形成了相互联系、相得益彰的完整的人才培养生态体系。
校企携手促发展:产业导向满足人才需求
校企携手打造的“1个实践实训环节”,不仅包括创新训练,也包括创业训练和创业综合实践。在这里,企业项目、企业导师、风投资金、企业学术导师、高峰论坛、高端讲坛等“软资源”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紧密结合。2016年9月,学校与20家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到2018年9月,合作企业已超过70家。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互联网+”创业训练实践借鉴美国欧林工学院的经验,采用“项目驱动+团队合作+企业参与+系统集成”的模式,以学生团队为任务单元,在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的共同指导下,通过长达两年的创业训练与实践,最终完成一个满足行业需求的可运行的系统或产品设计与投融资方案,成果形式为毕业设计或论文。
今年暑假,2016级“互联网+”复合培养实验班组成20支跨学院小分队先后前往亚马逊、百度、华为、腾讯等10家知名企业,开展了第一阶段的创业训练实践。前往亚马逊的同学们不仅了解了亚马逊云计算平台的全球基础结构、各层设计思路以及核心计算服务与联网,还认真学习AWS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组件等,独立完成了“文档搜索机器人”“深度学习模型”以及“基于EKK的日志分析系统”等作品。
赴百度、华为、腾讯等企业的实习小分队,都收获满满。2016级学生陈思远在国外的一家创新创业公司公司实习之后兴奋地说:“这家公司为了改进一款商场购物车,竟组建了一个来自生物学、心理学、软件工程师、土木工程师等多学科背景的研发团队,最终完美解决了问题。这不正是我们‘互联网+’的跨界融合模式吗?”
“互联网+”创新创业:走出精英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优秀学子的兴趣。
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2016级的高浩俊本来是“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的一员,但当“互联网+”培养计划发布之后,他立即报名参加。他认为,这个培养计划与创新创业的紧密关系,很对自己的胃口,对未来自主创业很有帮助。
目前,“互联网+”培养计划已招收了三批学生共300多人。在过去三年,这些同学都有了自己的成长和收获。仅在出国(境)短期项目方面,在“1个出国支持计划”的支持下,2016级学生参加比例达到43.62%,其中,经济与管理学院高达68.42%;2017级学生的参加比例也达到了31.79%。
据统计,截至2018年11月,该计划共有在校学生411人,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74项,参加“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等科技创新类竞赛获奖136人次……
该校教务处处长黄廷祝表示,“互联网+”培养计划是学校努力抓住“电子信息+”发展机遇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探索实践之一,也是学校探索“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举措。此外,学校还实施了“电子信息+经济管理”“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一系列学科交叉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互联网金融”“机器人”“智能制造”等交叉复合型专业或实验班,大力推进跨学科课程建设和跨学科集成创新能力培养项目建设。
报道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12/20/content_510938.htm?div=-1
编辑:罗莎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