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天下成电人】四川发展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凤朝校友:未来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文:王晓刚 学生记者团 代姗姗 图:新闻中心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7-03-14 5877

  “一走进成电,就会感到光阴倒转,美好的校园故事不曾走远。有的人,一转身,就是一辈子;有些事,一恍惚,就定格为回忆。我十分骄傲今生做了一名成电人,幸运地成为了成电校友。成电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校训将激励着我们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王凤朝


  自1986年从成电毕业,到2016年作为校友代表回母校参加毕业典礼,王凤朝带着成电的烙印走向社会,迄今已有整整30年。这30年里,无论在什么平台、做什么工作,他都不忘母校、追求卓越、勇往直前。回望过去,王凤朝说:“成电教我学会了如何做人!”

  大学毕业后,王凤朝一步一个脚印,从四川长虹的一名普通设计人员华丽转身为长虹的“三大创业元老”之一。随后,他调任内江市出任副市长,两年后调任四川省国资委出任党委委员、副主任,大刀阔斧地指导国企改革;接棒四川航空集团之后,他又果断地向“一股独大”开刀,调整股权结构,建设现代公司治理体系。

  如今,他掌舵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立志要在四川省“两个跨越”的伟大工程中承担引领未来的历史使命。展望未来,王凤朝写道:“未来是理想、是希望,空间无限;未来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义无反顾的旅程和担当。”

01.jpg

与时俱进:“成电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1982年,17岁的王凤朝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简称“成电”)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专业,在沙河校区度过了难忘的四年时光。与成电结缘,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相遇。在那里,他接触到了此后深刻改变中国社会的电子信息科技,也学会了如何面对社会、面对人生、面对知识的基本态度。

  2016年6月27日,当他在毕业三十周年之际回到母校,面对即将进入社会的学弟学妹们,王凤朝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感言:第一,不要抱怨;第二,从最细微琐碎的小事做起;第三,要持续保持工作激情;第四,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

  这四句话,既是他说给同学们听的,也是他对自己人生经验的总结。三十年前,当他毕业离开母校之际,他认真地把这四句话揣进了自己的行囊。他说,“成电的培养,让我对社会、对人生、对知识有了正确的认识,为未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道理越是经过不断的淘洗而闪闪发亮。

  以第四句话为例,王凤朝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没有与时俱进的知识和技能就无法驾驭,无论以后从事何种行业、面临何种人生,不断学习永远是核心竞争力。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学习任务的完结,而是新的学习任务的开始。因此,要对学习充满热情和执着,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

  毕业之后,王凤朝在家电行业一直坚持学习和提升,并重回母校经济与管理学院,攻读了企业管理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人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补充、学习不同的知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王凤朝说,起初他对自己的定位是做工程技术、当工程师,但随着越来越多地接触企业的市场和管理工作,就越加感到学习经济管理知识的重要性了。他强调,“人这一辈子都要不断学习,没有一门知识可以把你从大学毕业一直养到退休。”

02.jpg

锐意创新:“家电行业必须在变中求生”

  从成电毕业后,王凤朝来到了四川“长虹”。从1986年到2005年,他在“长虹”一干就是19年,先后担任长虹公司设计二所副所长、生产计划处处长、质量生产处处长、空调事业部部长、经济运行中心总调度长、副厂长、副总经理等职,直至担任长虹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执行总裁兼四川长虹股份公司总经理。

  王凤朝可谓是长虹的“老人”,媒体在报道中经常将他与倪润峰、袁邦伟并称为长虹的“三大创业元老”。公司评价他为“工作勤奋务实,事业心、责任感强”。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及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勇称赞王凤朝在“在各个岗位上都对长虹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虹的前身是1958年创建的“国营四川无线电厂”。1965年,出于“军转民”的战略需要,“国营四川无线电厂”更名为“国营长虹机器厂”。1972年,“国营长虹机器厂”率先在军工系统成功研制出第一台电视机,注册商标“长虹”,“长虹”这个响亮的品牌由此创立。1980年,“长虹”从日本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在当时的彩电生产方面首开先河,也为后来的辉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6年,当王凤朝成为“长虹”最基层的一名员工时,“长虹”已在国内率先投产了大屏幕彩电,启动了中国彩电业第一条现代化生产线,“长虹”牌“红太阳一族”一度风靡全国。在此后的几十年中,“长虹”在中国家电产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历经风雨、一路长歌,创下很多辉煌的纪录。王凤朝也与“长虹”一起成长,成为了公司发展的中流砥柱,直至担任长虹集团公司副董事长、执行总裁兼四川长虹股份公司总经理。

  2005年9月,当王凤朝主动辞去长虹公司职务、被调往内江市任副市长之时,“长虹”的业绩可谓相当漂亮。截止2005年7月31日,“长虹”空调2005年度海内外销售总计突破158万台,在2004年空调销量不足60万台的基础上获得爆发性增长。2005年上半年“长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21亿元,同比增长39.86%;利润总额2.30亿元,同比增长200.8%;净利润2.16亿元,同比增长231.35%。

  回顾长虹的发展历程,王凤朝认为,“长虹”之所以屹立于家电行业,就是因为它一直在坚持创新,因为社会在变、需求在变、行业在变、技术在变,所以长虹无论是在商业模式方面,还是在技术创新方面,都力争走在行业的前面。“不变革,不与时俱进,企业必死无疑,”他说,“同样,不站在整个行业的潮头,也是必死无疑。”

  他认为,家电行业尤其要不断面对新技术、新材料、新的应用和新的需求,把不断变动的状态当做“常态”,否则终会被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的大潮淹没。“长虹”作为家电行业的一面旗帜,更要积极面对电子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从公司的定位、治理、研发、生产等各个方面做到灵活机动、引领潮流。

国企改革:市场化改革“有所为有所不为”

  2005年,王凤朝调任内江市任副市长,主管工业,不到两年就调任四川省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分管企业改革处、企业改组处和信访工作处工作。对于这种身份的改变,王凤朝说,与经营一个企业不同,要抓好一地的企业改革、经济发展,就需要站在更高的层面统筹规划、谋篇布局。

  从内江市到四川省国资委,王凤朝一直在努力地尝试通过技术改造、市场运作、资本整合等多样化的方式实现企业的更好发展。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即2008年),时任省国资委副主任王凤朝曾这样概括四川省国企改革的实践成果:“思想解放、市场化取向、综合推进,是推动我省国企改革的不竭动力。”

  据报道,自2004年8月四川省国资委成立以来,四川省的国企市场化改革不断“提速”:在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公司制改造、建立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以及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随着攀钢重组长钢、成都卷烟厂兼并绵阳卷烟厂和西昌卷烟厂,国有企业的规模和竞争能力得到迅速提高,到2007年8月底四川省有8户国企年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

  ——资本市场的巨大魅力让华西集团、广能集团、物资产业集团、锦江宾馆这些老牌国企也纷纷酝酿脱胎换骨利用资本市场图谋第二春;

  ——长虹电子、化工控股、川投集团、川煤集团等一大批老牌国企重新焕发青春,成为支撑四川省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回顾自2004年到2008年的企业改革,王凤朝说,“四年来的改革主要包括两个阶段,一是从国有企业的角度实施的内部改革调整阶段,二是从国有资本的角度实施的外部改革调整阶段。”其中,第一阶段重点是“理顺企业内部产权关系”“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分离辅业,精干主业”“减少子企业户数,减少管理层级”“减轻企业负担”等,第二阶段则是以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和产权多元化改革以及做强做大为重点。

  到了2010年,四川省基本完成了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改组,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效益、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都有了明显的增强。

  “国企发展壮大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改革的探索,改革一刻也未停止。”但是,王凤朝强调,国企改革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尤其是针对“西方经济学”中流行的“产权理论”以及理论界对“国有制”的攻讦,王凤朝从实践层面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在王凤朝看来,所谓“国有”“民营”“外资”,仅只是一种“股东身份”的不同,而不是企业能否发展的根本原因。无论股东是谁,企业首先就是“企业”,虽然多少会受到“老板”的影响,但它所面临的产品、市场、技术、资本、竞争环境等共性问题并不会随着“老板”的改变而改变。“如果经营得当,国企也会高歌猛进;否则,外企也会倒闭破产。”

掌舵川航:向一股独大果断“开刀”

  2010年,王凤朝再次迎来了人生的“转变”,从省国资委转身成为四川航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川航”)总经理(后出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媒体赞叹:他是国内航空界屈指可数的、非本系统出身的民航集团“掌门人”。在川航工作期间,他为川航带来了重要的改革举措,那就是向一股独大果断“开刀”。

  在2015年5月12日《四川日报》对王凤朝的一次专访中,王凤朝指出,“身处竞争激烈的民航业,要未雨绸缪,通过改革释放企业活力。推进产权多元化,不仅仅是为了资金,而是要选择和企业有协同效应的合作伙伴,达到互利共赢。”

  或许有人会问,川航在同类型企业中排名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何需“杞人之忧”?实则不然。王凤朝认为,“我们的飞机与其他国家、地区的飞机都在同一片蓝天下飞翔,需要不断地释放发展活力,才能取得竞争优势,让企业可持续发展。”

  显然,在王凤朝看来,航空业竞争非常激烈,压力十分巨大。之所以要未雨绸缪,是因为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甚至小进也是退”。当年他在“长虹”亲历了家电行业的残酷洗牌,“全国几百家企业,剩下并坚持到现在的没有几家”。

  而随着航空业的发展,中国航空公司不仅要面对国内的竞争,还要面对空客、波音等上游供应商的国际寡头垄断。因此,“川航”所要的不是满足于中国西部第一,它要的是在世界舞台上竞争的能力。因此,媒体报道称这次改革是“川航集团自2002年成立以来面临的最重要的一次改革”丝毫也不为过。

  2015年之前,“川航”围绕航空主业,先后投资了航空运输板块、飞机维修、航空食品等项目,大多取得了较好的投资收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任务完成得不错。但是,王凤朝坦诚,在过去28年里,川航集团还没真正经过市场的“洗牌”,集团产业贡献率、资源配给、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变。其关键就在于,集团的体制性障碍没有实质性突破。

  如何突破?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去行政化”。在现有体制下,集团的决策层、经营层都由政府任命,“股东”只有一个,决策时听不到不同的声音,难以科学决策。在管理上,对经营班子、干部员工队伍的考核、奖惩、评价标准等,用的仍是行政化手段。因此,他认为,川航下一步要通过市场化手段选聘人才、岗位竞聘、业绩导向考核,为企业“舒经活络”,给发展“瘦身健体”。通过改革创新,释放生产力,激发干部职工的活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产权多元化是川航集团改革的核心、重点、难点和突破点。王凤朝认为,无论市场化选聘、规范董事会建设,还是三项制度改革,其背后的动力都来自产权多元化。前三者都是机制层面的改革,而后者是直指体制的。产权多元化有两个最大的好处:第一是能让决策和管理更加科学;第二是能把国有资本放大。

  当然,推进产权多元化,不仅仅是为了资金。王凤朝认为,在选择合作伙伴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入股方的情况,选择和企业有协同效应的股方,就能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这个协同,指的是能支撑企业发展,能互补现有短板,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引领未来:助力实现“两个跨越”

  2015年7月,省委省政府任命王凤朝为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四川发展”)董事长、党委书记。“四川发展”于2009年1月挂牌成立,是四川省人民政府出资设立的省级综合性投融资平台,主要从事投融资和资产经营管理,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800亿元。

  公司的基本职能,主要是通过投融资、资本运营和资产经营管理,引领各类资金投向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四川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公司运行八年以来,累计实现融资1672亿元,完成投资2205亿元。连续6年获得中诚信AAA信用评级,2016年8月,获得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授予A-国际信用评级,成为西部地区唯一获A档的地方国企。截止2016年底,公司合并报表资产总额达到7663亿元,净资产达到2168亿元;当年实现营业收入126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20亿元。

  进入“四川发展”,王凤朝肩上的使命更重了。在公司官网的《董事长致辞》中,王凤朝写道:“未来是理想、是希望,空间无限。未来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义无反顾的旅程和担当。”

  可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全球经济大潮叠涌的历史大幕下,中国经济的巨轮正在新常态下开始新的航程。四川省“两个跨越”的新征程,开启了发展动能的新转换、产业结构的新升级。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四川发展”确立了自己的宏伟战略目标:以国有资本运营为基础,以金融服务为重点,打造金融控股、产业投资引领和企业改革发展“三位一体”的国有资本运营平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加快发展、二次创业”,夯实企业可持续发展基础。到2020年,四川发展合并报表资产要突破1万亿元,净资产超过3000亿元;除此之外,公司掌控的金融资产要达到1万亿元。

  作为省委、省政府推动新战略的重要抓手,“四川发展”当奋勇争先,发挥“三大平台”功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引领社会资本,助推四川重点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引领国资国企改革,切实增强国有资本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引领开放合作,面向国海外实施资金、项目整合、扩张与合作,引领区域发展,培育四川未来发展新的强劲动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王凤朝认为,“四川发展”还有一项重要的使命,就是为设立专门的“双创”基金,鼓励、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此前,四川发展投资的重点是交通、能源、矿产、水务、旅游、农业、环保、优势资源开发、金融及准金融,以及四川省政府授权的其他领域,投资的对象一般是比较成熟的企业。而在“双创”的背景下,“四川发展”将进一步“向前端延伸”,孵化更多的创业梦想。

  “越往前端,风险越高,但它带来的带动性、示范性和社会效益也更高。”他表示,目前“四川发展”已经有专门的投资公司负责这项工作,也有其他的基金进行配合支持。尤其是在电子信息领域,创投基金已经细化到集成电路、信息安全、大数据、云计算等诸多领域,投资规模达到百亿元级别。

  作为电子科技大学的优秀校友,他还希望能够和母校开展直接的合作。他说,“电子科大是四川最有名的、全国最知名的电子信息高等学府,在过去几十年里,它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后也将有更多的人才和科技成果实现转化、走向社会。”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