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3月17日下午,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与2015年茅盾文学奖得主王蒙先生做客成电讲坛,在清水河校区经管楼报告厅共话“永远的文学”,探讨中西方文学世界的异同。
讲座之前,校党委副书记申小蓉在主楼会见了两位嘉宾,向他们介绍了学校概况。这也是学校第一次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客,申小蓉对两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邀请二位文学大师以后常来成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主任刘惠、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胡杰辉一同出席了会见。
当天下午,两位嘉宾同台亮相。勒•克莱齐奥说,文学是自己探索外在世界的勇气和内在精神世界的渠道;王蒙说,文学是自己给世界的情书也是自己的精神支柱。
他们认为,虽然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但那些展现人性温暖、无私、不屈精神的作品能够跨越语言和时间的鸿沟,在世界广为流传。当下,科技发展在改变阅读和写作方式的同时,对文学作品本身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只要其精神内核不变,文学依旧可以焕发照亮世界的光芒。
两位嘉宾对青年一代寄托了殷切的希望,并教大家阅读文学作品的技巧。在交流问答环节,同学们询问两位嘉宾如何准确把握作者蕴含在文学作品里的精神思想。两位嘉宾认为,真正好的文学作品应该给读者留一些思考的空间,让读者能够对作品多角度地进行思考,进而深入到对自我的思考。
当晚,勒·克莱齐奥做客成电讲坛,为成电学子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中法诗歌交汇盛宴。他说,“生活有时候就是诗歌本身,文学距离我们也从不遥远。”
诗歌是什么?勒·克莱齐奥认为,诗歌不是纯粹的感觉,而是大脑的产物,包含着逻辑、情感,甚至还包含着数学思维。他说:“诗歌也是一种数学,它像一台现代机器的程序编译,诗歌在大脑中形成、发展,有时甚至能为人类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国古代的诗歌无与伦比,古诗往往还有古琴相伴,尤其是唐代的诗歌,美不胜收。”说起中国古诗,他赞叹不绝,甚至在现场翻译了一首《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让大家感受到了中法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的异曲同工之妙。他始终推崇中国文学和文化,认为中国文学自诞生起就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古代儒道禅思想、古诗词、中国现当代文学和绘画艺术,都对世界、对西方文明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他还讲述了绘画与行为艺术中的诗意。“当灵感到来时,像有人敲打着你的窗户,而文学就像呼吸,当我写作时,有时感觉自己没有头绪,此时我会闭上眼睛,直到看见大海在我眼前。”他向大家展示了法国艺术家阿尔曼的著名作品《事物的愤怒》,画面中是一把摔破的吉他,他解释说:“当我们创作,我们同时也在破坏。作品和我,作品的记忆和我的记忆常常混在一起,就像小时候我们常常很想扮演电影中的英雄。”
“写作与阅读不同,写作是创造的唯一途径。”他说,“写作让你明白他人的感受,让你的记忆重现。即使是在现在发达的计算机系统中,删除一样事物也绝不意味着永久的消失,因为它有记忆,因为它创作过。”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他分析了中法文化的异同、诗歌的意义,讲述了在现实中寻找诗意的方法。其作品的中文版译者也来到了现场,与同学们亲切分享了文学翻译之道。
王蒙在讲座中认为,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大家对文学的理解和喜爱虽然不同,但都是相通的。中西方文学的交流,让中国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莎士比亚,西方也有不少人知道京剧和黄梅戏。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能打破差异壁垒、引起共鸣,给读者带来感动和希望。
王蒙还分享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对他而言,生活中某个故事或人物的出现,会激发他的创作热情,让他觉得必须要写出来。而在写作之初,作品的写作计划或主题都是不确定的,会随着写作进程的进展而慢慢浮现。
对于文学和小说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衰落甚至消失的观点,他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使我们不必再继续沉醉于小说之中,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更容易接近文学,《红楼梦》电视剧已经有了很多版本。
在提问环节,当被问到文学是否有门槛时,他说:“我对文学喜欢用‘选择’而不是‘门槛’这个词。每个人都有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选择,不管是什么文学作品,总有人愿意看,也有人不愿意看。”他建议同学们多看一些有智慧、有情感的优秀作品。对于文学作品是否应该表达某种哲学思想的问题,他认为,文学作品不一定要传达出具体的哲学思想,而是应该留给读者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间,读者可以从任意角度思考。
本次活动由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黄炳馀艺创中心主办,数学科学学院承办。
相关链接:
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法国著名文学家,出生于1940 年,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现今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在1994年法国读者调查中,克莱齐奥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2008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诉讼笔录》《战争》《流浪的星星》《饥饿间奏曲》等。
王蒙,1935年生于北京。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共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当代作家、学者,原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代表作品有《青春万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边风景》等。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2015年获茅盾文学奖。作品被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在各国发行。
编辑:卫道鸿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