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一部辉煌的历史著作,问题是,如何读懂它?4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孙家洲教授作客成电讲坛,引导成电学子“掩卷而思”“废书而叹”,真正读懂《史记》。
要带着感情甚至激情读《史记》
《史记》中对人物性格特性和内心世界的描写都非常丰富,这也使它充满灵气而不像其他史书那样枯燥无味。孙家洲指出,当代历史学家都认为写历史时需要保持中立,不能带有自己的感情。但司马迁却毫不顾忌地发表个人评论。司马迁所代表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历史传统,即开始于孔子的所谓“春秋笔法”,“无一字不含褒贬。”但他不仅仅是仿效孔子,而是寓论断于叙事,并以“太史公曰”发表精彩评论,表明自己的立场,这也是《史记》的重要特点。
对于阅读《史记》的方式,他指出,我们读应该代入感情。“掩卷而思”,体现了读者对于书中内容的思考和感触;“废书而叹”蕴含了读者与作者或者是书中内容的共鸣,饱含激情。相比于当下人们的“机械的无感情阅读”,孙家洲更加推崇的是一种读到深处自己感同身受,以致于“掷书而立,拍案而起”的独特体验,这样才会有独特的阅读心得与创造。
司马迁作为一名史学家,不仅是书写历史,更是在搜集史料和著述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在著述《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时,司马迁曾查阅了《春秋立谱谍》作参考。他本来对周朝的经济与文化充满敬佩,但当读到关于周厉王的描写时,他看到了周朝由盛转衰逐渐走向灭亡的悲剧,心里充满了惋惜和痛恨却又无可奈何,只好发出了“未尝不废书而叹也”的慨叹。
那么,《史记》应该怎样去读?孙家洲给出自己的理解:首先,要读懂《史记》梳理的历史脉络;其次,要读懂司马迁的“笔法”与“寄托”;其次,要读懂“人心”与“人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带着感情,甚至是激情去读《史记》。这需要每个人去用心感受《史记》,与司马迁在书中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一个合格的读者,需要拿出与司马迁当年写《史记》一样的激情去阅读《史记》。
接着,孙家洲向大家推荐了关于《史记》的一些参考书目,包括1959年顾颉刚主持的《史记》点校本和201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修订版,北大中文系教授韩兆琦从文学史角度所作的《史记解读》,李长之以优美而富于感情的笔调著述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逯耀东的《抑郁与超越:司马迁与汉武帝时代》和王子今的《史记的文化发掘》。
《史记》既有实录,又富于批判精神
《史记》既有实录,又富于批判精神。从先秦时期开始,史官中就形成了“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也就是说,史官的责任就是要如实记载历史,甚至有些史官为了维护真实的历史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孙家洲认为,司马迁写《史记》也是为了还原一部真实的历史,甚至不惜与权威抗衡,其胆识和勇气可见一斑。
《史记》在实录方面有着精彩的表现。东汉时期的班固对司马迁不吝褒奖。他写道:“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虽然班固与司马迁的许多观点都不一致,并对司马迁做了非常严苛的政治与学术批判,但班固作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对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很佩服。《史记》中的褒贬之词都是有具体事实依据的。
孙家洲说,在中国古代,为了维护本朝的权威与神圣,官方是不允许史官记载本朝开国皇帝的劣迹的。但是,司马迁笔下的汉高祖刘邦是一个“非常立体”的人物。司马迁一方面描绘了他恢弘大度、知人善任,也如实记载了刘邦的无赖与诡诈。
例如,在彭城之战中,刘邦被项羽的三万骑兵杀了个措手不及、大败而逃。刘邦与心腹夏侯婴驾车逃亡,夏侯婴忽然在乱军中发现了刘邦和吕雉的一双儿女,于是赶紧把两个孩子抱上车。可逃命心切的刘邦为了不拖累自己,却把两个孩子推下了车,喝令夏侯婴加速。这显然有违“虎毒不食子”的伦理,是刘邦的人生污点,但司马迁却并不避讳。
再如楚汉争霸后半期,刘邦和项羽在荥城一带对峙。刘邦的老父亲和夫人都被项羽掳为人质。情急之下,项羽便在两方阵前架起大锅,用刘邦老父亲的性命要挟刘邦投降。但刘邦却出人意料地回应说,“我与你项羽曾约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今日一定要杀了你的父亲,请分一碗肉汤给我!”项羽瞬间呆若木鸡——本是情急之下的杀手锏,被刘邦轻松化解。作为一个政治家,刘邦的回答无疑聪明的。但是,从人心的角度看,刘邦置父亲生死于不顾,根本违背人伦。然而,司马迁也没有避讳这一点。
“楚汉之争中有那么多大大小小的精彩事可写,司马迁却把刘邦有违人伦的两件事用简短的笔墨细致认真地记载了下来,给读者留下刘邦性格中的另外一面——为了自己的政治大业,可以完全不顾血缘伦理。”孙家洲总结说,“这就是秉笔直录,这也是批判精神。虽未发表任何贬低之言,却通过如实的记载,让后世读者会心一笑,了然于胸。”
孙家洲指出,历史有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是历史上已经真实发生过的事情,称之为“本源历史”;第二层是史书中所记载的历史,是对历史的“还原”;第三层则是读者心中的历史,是对历史的“理解”。而“史记有道、术之分”,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努力“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让历史记载趋近于“本源历史”。
本次讲座由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主办,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
相关链接:
孙家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主要著述有:《韩信评传》、《两汉政治文化窥要》、《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史说心语》、《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本》(主编)、《秦汉法律文化研究》(合著)、《居延敦煌汉简出土遗址实地考察论文集》(主编)、《中国文化发展史·秦汉卷》(合著)、《秦直道与汉匈战争》(合著)。曾经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获得“首都劳动奖章”。
编辑:杨棋凌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