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在学校前期向全校推出、完成学生选拔、正在开始正式实施的优势科研大团队引领的“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改革计划“卓越成长计划”(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杨建宇教授领衔科研团队)的示范带领下,近日,学校开始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实施“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改革专项。
5月16日,学校举行2019年“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改革专项立项评审暨报告交流会,来自12个学院的20余个项目参加答辩并进行了深入交流。校长曾勇、校党委副书记申小蓉出席会议。
各项目负责人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项目总体框架、实施方案和预期成效等内容。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张万里教授科研团队申报的“项目牵引,器件为核,贯通应用——以传感芯片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A+学科与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传感芯片的研发与应用为载体,充分利用承担的“高性能无源敏感薄膜材料Si基异质异构集成方法及传感芯片研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优势资源,将“随身健康保姆”“未来急诊室中的医生助手”“位置感应小精灵”等趣味性强、展示度高的项目融入本科教学环节,通过“逐级递进”“螺旋上升”持续培养学生创新与工程实践能力,力求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航空航天学院申报的“面向未来航空航天拔尖人才的科研育人”项目探索基于CDIO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基于项目的新生课程”和“工程创新与设计”科研概念前续课程教学,跨学科多层级递进式科研实践以及教学/学工深度融合工作方法,实现贯通式全覆盖科研育人。该项目依托“鲲鹏计划-万户班”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养计划,以学生主动学习中心为平台,打造学生为中心,师生交互式科研体验,助力学生创新思维与综合素质提升。
“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改革专项设计的思想在于:以优势科研团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引入基于项目的主动学习,让学生经历“真实世界”的(工程)经验,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感受,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关注学生的系统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思维方式的养成;以高水平的科研实践为核心,将趣味性强和展示度高的科研课题融入本科教学环节,实现科研“项目”引领“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群”)建设,“项目”与“核心课程”衔接融合,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融合,强调逐级递进、科技创新实践性和挑战性;鼓励不同学科的科研团队合作开发跨学科(工程)项目,并将跨学科(工程)项目贯穿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报告交流中,曾勇、申小蓉和评审专家针对关心的问题与项目负责人进行了交流讨论,并就进一步完善项目方案提出了意见建议。
申小蓉希望各位项目负责人立足“三个面向”,着力思考“科研育人”如何更好破题,在设计方案时要突出“挑战”“进阶”和“趣味性”,更加细致地打磨实施方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报国志向、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挑战意识,切实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
为进一步强化科研育人,推进高水平科研支撑一流本科教育,学校启动了2019年“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改革专项建设,旨在鼓励和支持优秀科研团队开发高水平的基于项目的本科核心课程群,以交叉融合、系统集成、全过程贯通为主要途径,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构建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
此前,学校于3月14日在清水河校区举行了“‘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改革专项建设” 工作启动暨报告会,会议发布并解读《关于启动“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改革专项建设的通知》。据介绍,在启动会上作专题报告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杨建宇教授及其团队成员的“科研育人-‘卓越成长计划’”目前已启动实施。根据专家评审结果,通过本次立项答辩的“科研育人”新工程教育改革项目也将于近期正式立项建设。
延伸阅读:【改革视点】以科研育人助推新工科建设
编辑:李果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