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人民大学潘昆峰副教授解读“教育对精准扶贫的作用”
文:张蒙蒙,苟灵 图:张蒙蒙,苟灵 来源:公管学院 时间:2019-06-14 4638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与人文修养、拓宽国际视野,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2019年6月,我校第四届“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拉开帷幕。作为该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公共管理学院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访交流,开设高水平学术课程(A类)1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B类)3门、高水平学术专题讲座3场。

1.png

  6月11日,研究生院、公共管理学院邀请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中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潘昆峰副教授来校讲学,以“教育对精准扶贫的作用”为主题面向我校广大研究生同学作人文素质讲座。

  讲座开始前,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菁教授为其颁发了第四届“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讲座荣誉证书。

  目前,我国正处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时期。教育脱贫攻坚是其中重要一环。教育对我国精准扶贫做出了哪些贡献?教育扶贫的中国经验有哪些,未来可能存在哪些挑战?大学生如何能够在教育扶贫中发挥价值?在两小时的精彩演讲中,潘昆峰老师用风趣幽默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案例向同学们详细解读教育扶贫的内涵、价值、方法、挑战,并在国际学术语境下探讨了教育扶贫的中国道路。

2.png

  “教育扶贫既可扶知,又可扶智,还能扶志,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可持续性的作用。”潘昆峰认为,消除贫困是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首要目标,高校可从扶贫教育、教材建设、扶贫组织或协会、影片或纪录片、学术国际化、贫困地区产品国际化等方面,着力于经验总结和宣传,进一步提高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效。

  讲座结束时,我校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扶贫办公室主任杨恩华向同学们介绍了我校定点扶贫工作开展情况。他说,学校正在大力探索实施具有成电特色的“‘电子信息+’精准扶贫”模式,助力“智慧岑巩”建设。该举措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案例。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多地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深入研究思考,共同推动扶贫事业取得更好的发展。

3.png

  本次讲座聚焦教育扶贫,内容丰富、视角新颖,使得同学们对教育扶贫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提高对扶贫工作的参与度,增强广大研究生同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

 

相关链接:

  潘昆峰,男,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英国剑桥大学、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同时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中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专长为教育扶贫研究,担任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考核工作组成员,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组组长。


编辑:卫道鸿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王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