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教育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四川探索
文:中国教育报 来源:社会媒体 时间:2019-09-06 2546

  “不到园里,怎知春色如许”“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柳边在梅边”……台上咿咿呀呀,台下全神贯注、不时掌声雷动。

  这是本报记者跟随教育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专项调研组调研时看到的景象。在四川音乐学院站,上海昆剧团为学生们带来了经典剧目《牡丹亭》,唱腔婉转,意境深远,600多年前的高雅艺术仍然散发出十足的魅力,在学生中“圈粉”无数。在其他学校演出期间,也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据了解,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十余年来,已经发展成为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

“引育结合”,不断扩大高雅文艺资源总量

  近年来,四川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演出剧目更加注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活动安排上更加注重演出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去年,甘肃省歌舞剧院的《丝路花雨》走进西华大学,一千多张门票不到两分钟就被一抢而空。”西华大学团委副书记张雯欣说,西华大学为此专门面向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5%以上的学生十分喜欢通过这样的方式接触高雅艺术。

  从“一票难求”的火爆场面,可以管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学生依然有强劲的吸引力。但与此同时,高雅艺术进校园供给不足的情况愈发凸显。

  据四川省教育厅调研数据显示:从近三年各个学校的申报情况来看,中小学对高雅艺术进校园需求非常旺盛。以2019年为例,申请高雅艺术进校园的高校77所,中小学146所,由于院团数量、演出经费、时间安排等多种原因,实际安排国家级和省级院团演出共44场,仅能满足19.7%的学校的需求。

  除了引进国家、省级院团参与进校园演出,加强高校自身文化艺术资源的培育、转化,实现“引育结合”,是四川破解优质文艺资源供需矛盾的一项创新举措。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十多年来,我们在演出中逐渐增加了民族音乐的内容,后来,还专门成立了民族管弦乐团。”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孙洪斌说,学院将专业优势转化为弘扬高雅艺术、优秀传统文化的不竭动力,“川音交响乐团”“川音民族乐团”“川音合唱团”在全国音乐院校中率先实现职业化运营。

  据了解,四川目前有川音民族乐团、电子科大交响乐团、西南民大空谷合唱团等多个校园艺术团活跃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一线,成为四川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力量。

  为了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文化艺术类课程“开不齐”的问题,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等高校将教师科研、学生实践与帮扶农村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相结合,通过帮助村小训练合唱团、器乐队,开展艺术教育师资培训等措施,走出了一条“美育下乡”的新路子。

  从更高层面看,为培植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发展的现实土壤,四川全省正着力解决资源短板,不断改善学校美育条件。在师资方面,不断强化增量、优化存量、做大储量,近五年累计新增艺术教师1.5万余人,每年组织各级艺术教师培训逾8万人次,有序增加高校艺术教育类专业招生人数,每年交替开展音乐、美术教育类大学生基本功展示活动,增强师资储备。

“演出”“课程”相结合,构建特色文化育人体系

  构建特色文化育人体系,是四川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创新举措。围绕“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总体思路,四川音乐学院在学生的通选课中,增加了“二十四史导读”“中国戏剧史”等系列课程,建设了西南少数民族乐器博物馆和乐器研究所;四川大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开设“四川曲艺”“蜀派古琴赏析与演奏”等18门公共艺术课程;电子科技大学围绕课程、社团、工作坊等六大任务进行传承与创新,形成了“歌、舞、剧”三位一体的非遗传承“成电模式”。

  去年,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内江师范学院三所高校获评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全省60所中小学校获评全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截至目前,全省学校艺术社团超过5.6万个,2018年举行校级以上艺术活动近2.2万场次,参加学生超过700万人次。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用足用好地方文艺资源

  经典曲目《白蛇传》登上“成电舞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川剧大师肖德美登上“成电讲坛”,“画脸谱”快闪和体验活动吸引师生纷纷驻足,“开洋腔川剧社”吸引外国留学生成为川剧传承新秀……在电子科技大学,川剧的声音和身影已经深刻影响到师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一所没有艺术类专业的高校,电子科大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并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充分发掘四川特有剧种川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以“传承创新”为理念,围绕“课程、社团、工作坊、研究、辐射、展示”六大任务,建立川剧基地、川剧研究中心并挂牌川剧名家工作室。

  为了建好川剧传承基地,学校积极建设管理团队、教学研究团队和外聘专家团队,构建了“通识课、素质选修课、实践课”等川剧素质课程体系,成立了“开洋腔川剧社”、“帮打唱川剧社”等5个川剧类社团,川剧数字化脸谱还登上各种媒体,成为“网红”。

  目前,电子科大正着力将“电子信息+”的理念融于川剧的传承创新中,进而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新路径。学校通过编排推广川剧广播操、建设虚拟川剧博物馆、开展川剧口述史挖掘研究整理、与校友文创企业开展跨界融合,让大学生体验川剧之美。

  四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古蜀文明源远流长,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红色文化基因深厚。深入发掘、用足用好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意义重大。

  为此,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先后成立了“中华文化研究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等研究机构,挖掘阐扬巴蜀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理念,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轻化工大学等校分别在蜀锦蜀绣、自贡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发掘提炼出非遗的当代价值,不仅构建了相关课程,还发展出了相关专业。

  报道链接:

  http://m.jyb.cn/rmtzgjyb/201909/t20190906_258304_wap.html?from=groupmessage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