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9月16日,应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教授做客“信息与量子学术沙龙”第14期,以“光量子实验平台上的若干新颖量子现象”为题,与成电师生展开学术交流。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院长王志明教授主持活动。
郭光灿院士首先介绍了用量子信息技术,特别是光量子技术这把“钥匙”打开量子世界大门的重要意义。围绕这一主题,郭光灿院士介绍了他带领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近些年在光子波粒二象性规律探究、杨氏双缝干涉-Which Way实验内涵、新型海森堡不确定性关系阐述、PT对称理论的量子模拟实验验证、借助固态量子存储的薛定谔猫态探究等五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在报告中,郭光灿院士介绍了如何创新性地利用量子分束器,将经典惠勒延迟选择实验改进为量子延迟选择实验。该实验结果成功挑战了哥本哈根学派所提出的互补原理对波粒二象性的解释。报告内容还包括在纠缠范畴下的不确定性关系、超光速现象的实验模拟、多光子薛定谔猫态等新近研究成果。
通过郭光灿院士深入浅出的讲解,我校师生进一步了解了量子物理及其学科前沿动态。在交流环节,郭光灿院士与师生讨论了光量子技术实验的细节和延伸,并以“物理大厦尚未建成”为号召,勉励广大师生踏踏实实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勇于创新、勤于思考,为新时代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贡献成电力量。
相关链接:
郭光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名誉院长,自2017年4月起带领我校青年教师建设信息与量子实验室。研究方向为量子光学、量子密码、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理论和实验,主要学术贡献包括:在量子信息的研究中,提出概率量子克隆原理,并推导出最大克隆效率公式,被称为“段-郭概率克隆机”、“段-郭界限”,概率克隆机成为两种不同类型的量子克隆机之一;在实验上成功研制概率量子克隆机和普适量子克隆机,证实相关的理论预言;国际上首次提出量子避错编码原理,该原理成为三种不同原理的量子编码之一,已被实验证实;提出一种新型的量子处理器,可有效地降低腔消相干的影响,并实现多种信息功能,已被实验证实;在量子密码研究中,通过商用通信光路实现北京到天津之间125公里单向量子密钥传输;发明量子密码通信网络的关键部件“量子路由器”,并通过商用光纤实现四端口量子密码网络的通信,首次实现芜湖量子政务网;实验上实现量子受控非门的隐形传送,理论上提出固态容错量子计算新方案,为解决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提出一种新型的量子点纠缠光源,该光源可以成为一种高效的光纤远程通讯的纠缠光源;首次证明量子信道的私密容量是不可加的。
郭光灿院士于200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
编辑:林坤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