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视点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工科教改·挑战性标杆课程】以“英语演讲”为驱动,全面提升“新四会”能力
外国语学院《英语公共演讲实践与挑战》课程改革实践
文:李果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9-09-23 7963

  “站起来能说,说得漂亮;坐下去能写,写得清楚。”

  这是“英语公共演讲实践与挑战”挑战性学习课程示范课负责人、外国语学院俞博副教授对学生们的期许。

  在他和课程组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英语公共演讲实践与挑战”已成为一门集理论、实践、挑战、竞赛于一体,以“演讲”为驱动,促进学生听、读、写、思全面发展的课程。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不仅能在英语学科竞赛、学术报告中一展风采,还能逐渐培养行业精英必备的语言、思辨、沟通和应变能力。

挑战班学员合影.jpg

英语公共演讲自带挑战属性

  对很多人而言,公共演讲本身就是一种挑战,用第二语言演讲更是难上加难。

  不同于常规的语言课程,英语公共演讲要求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学会如何有效传递信息。既需要学会根据不同的演讲目的采用不同的演说、沟通策略,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场合调整演讲方式和内容,更需要具备即兴演讲所需的“有逻辑”、“会应变”。

  结合以往的教学反思和学生反馈,课程组总结出了过去演讲课程的一些不足之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课本讲解多于实际操练,练习强度和难度不够,练习模式不够多样、全面。作为长期从事英语公共演讲教学的一线教师,俞博和团队成员认为,“英语公共演课程”需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增强实践,开创新的成长途径。

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即兴辩论.jpg

  在俞博看来,学校全力打造的“挑战性学习课程”正是为了更好地“唤起好奇,激发潜质”,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做”就是实践,学生需要通过“做”去体验和探究,但学生怎么“做”需要老师精心设计。只有老师在学生“做”的过程中科学地设置困难和挑战,通过正确的指导去引导学生逐个战胜挑战,才能真正做到“做中学”。

  于是,一条按照“语言基础——表达技巧——逻辑思维——定题演讲——即兴演讲”的路径,不断增加挑战难度的培养思路应运而生。

五轮演讲 逐次提高挑战难度

  俞博老师介绍说,“英语公共演讲实践与挑战”采取“翻转课堂”授课方式,学生课堂内外的学时比达1:4以上。

  根据“基础理论——课堂实践——个性化指导和理论植入——课后巩固”的授课模式,老师对演讲基本理论的集中讲解仅集中在学期前两周,剩下的课程都用于学生的反复实践与挑战,同时老师将根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理论植入。

  从基础理论讲授结束后到期末考试前,学生们要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参加五轮演讲比赛及反思,接受两次定题演讲、两次有准备时间的即兴演讲和一次无准备时间的即兴演讲的考验。

  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演讲时间,课程组将每班的将学生分为两组,第一次课A组同学演讲,第二次课B组同学演讲,当次课不演讲的学生也必须到场,深度参与。

  当A1同学演讲时,B组分为四个小组,针对内容、语言、演讲技巧、问答打分,最后取四组平均分。同时,教师也会打分,教师和学生打分按照6.5:3.5的比例计入A1同学课堂演讲的最终成绩。

  老师还预先将同学结好对子,A1和B1同学互为搭档,相互帮助。A1同学演讲时,教师指定B1同学重点关注,用手机拍摄演讲过程,并要求B1同学下次课为A1同学提出建议。同时,A1同学课后将讲稿发给B1同学,B1在课后结合讲稿和视频,以书面形式向老师和A1同学提交建议。

俞博老师在课堂指导学生进行演讲后反思.png

俞博在课堂指导学生进行演讲后反思

  根据教学安排,课堂演讲之后的下一次课,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发现共同问题和个人问题,老师全程关注,适时加入讨论。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上台汇报,老师将对小组中每个演讲者的问题进行点评,提出个人建议。点评之后,老师再次对本次演讲问题进行总结和理论植入。

  值得一提的是,在自我反思、同学评论和老师指导的基础上,每位同学还要重新演讲并录像,作为作业提交。

  至此,一轮演讲与反思才告一段落,学生们将迎来下一轮挑战。

想要拿高分 过程参与至关重要

  除了授课模式极具挑战性,挑战还融于评价方式中。

  与多数课程一样,“英语公共演讲实践与挑战”的也是由统一考试和平时成绩构成,但类似于传统期末考试的“英语能力测试统一考试”仅占40%,而平时成绩占总成绩比重达到了60%。

  在平时成绩的构成中,除了年级统一要求的“外语工作坊”和“在线听力”,“课程参与”的表现占平时成绩的70%,成为决定平时成绩的关键。

成绩构成.png

  俞博和同事们将“课程参与”分解为五大指标,赋予相应权重:课堂比赛(40%)、重新演讲加分(10%)、基于教材的阶段性测试(20%)、个人积极性加分(10%)、挑战性实践(20%)。

  其中,“课堂比赛”成绩由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综合而成,同学互评得分占比35%,教师打分占比65%;“重新演讲加分”即作业完成加分,每次演讲反思、学习之后,学生需要重新演讲,并录制视频提交给老师,老师视进步情况加分;“个人积极性加分”体现在个人课堂表现、作业提交、课外实践积极性等方面。

  尤为刺激的是,每位学生在一学期内必须在课堂内演讲之外,完成课外英语公共演讲实践2次,即“挑战性实践”(课内演讲不能计算在内)。如果学生未能完成这一挑战,其他几项的得分将自动减半。俞博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演讲场所任选、演讲3分钟以上、观众10人以上。以上场景需在录像中展现,老师将根据挑战的难度和完成情况打分。

反复挑战 综合能力全面提升

  “第一次准备得不够充分,背得不熟,对上台演讲也有些恐惧,最后在台上卡壳很长时间。”来自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信息对抗专业的陈心洁同学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上台“定题演讲”时的情景。

  第一次三分钟定题演讲的前一天,自己异常紧张,没课的时候都在背演讲稿,反复练习有几十次。随着不断练习,这样的场景越来越少。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陈心洁说,自己演讲时已超越讲稿本身,学会更加注重发音、语调、手势,也一直借此保持着英语思考、写作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虽然每次演讲前仍然会紧张,但我学会了控制紧张和恐惧的情绪”。

  这种“魔鬼式”挑战课程确实很辛苦,但同学们一路坚持下来,等待他们的是丰收和蜕变。他们大大提升了自信心、演讲技巧、思辨和应变能力,并在各类演讲比赛中收获了多个奖项。

3fb438813cec28335a6f03f313fcd54c.jpg

俞博指导17级挑战班学员唐智崴同学参加“外研社杯”全国演讲大赛四川省决赛

22cbe484547dee3f5559b13a6258b902.jpg

俞博指导18级挑战班学员李昕浩、李智琪参加21世纪杯演讲大赛川渝大区决赛

  在2018年6月-11月进行的“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网络赛中,2017级的付宛宁、王蔚涵、高世宏三位同学进入全国150强,付宛宁同学更是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从全国3443名中国选手、44名外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特等奖;在2018年10月举行“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四川省决赛中,2017的唐智崴同学获得四川省二等奖;在2018年11月举行的“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电子科技大学选拔赛中,2018级的李昕浩、李智琪同学获得冠军,并获得川渝赛区二、三等奖。

  教学不息,探索不止,课程组也在和学生一起成长。俞博带领课程组老师们每两周开一次教研会,分享教学心得,听取同学意见,不断优化培养方案。为了增加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他们适时加入英语辩论和视觉辅助演讲的训练,这些小小的变化,既丰富了演讲实践的内涵,也为课程注入了更多的乐趣。

  作为老师,“英语公共演讲实践与挑战”课程组的老师热爱着自己的工作,共同呵护着这门课程,他们希望能够为同学们奉献一门能真正“唤起好奇,激发潜质”的挑战性学习课程,激励学生走出舒适圈、征服困难和挑战,最终从“做”中收获突破自我所带来的自豪与自信,实现语言、思辨、沟通和应变能力的全面提升。


编辑:李果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