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本科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建设一流本科】曾磊:高层次科研支撑高水平人才培养
文:新闻中心 图:邝俊 来源:新闻中心 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9-11-11 7040

  【编者按11月7日,学校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工作会在清水河校区闭幕。闭幕式上,航空航天学院、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格拉斯哥学院等三个学院代表和党委学生工作部、人力资源部、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等四个职能部门代表分别作了交流发言。以下为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曾磊的交流发言。

b591f65d6283b8754595b250ac67097b.jpg

  一、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

  我们都知道,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根本区别在于,研究院所的成果和产品是科研成果,而大学的“产品”实际上是胸怀大志并具备一定科学知识和专门技能的毕业生。这么多年与国内外一流大学接触,最大的感受就是,一流大学都把学生作为自身定位的标签,它面向全球介绍自身时,都是把培养的优秀学生介绍出来。

  我们学校和格拉斯哥大学联合办学,我之前其实对格拉斯哥大学是不了解的,但是我知道蒸汽机的发明人瓦特是格拉斯哥大学毕业的。无独有偶,我的很多朋友见到我也会说:“哦,你们成电培养了像丁磊这样的杰出人才!”可见,优秀毕业生是学校的最好的标签。在国内的一流大学,无论是清华大学还是北京大学,都是如此。

  10年前,北京大学科研院的同仁也自豪地告诉我,“你看我们的学生,很朴素,其实把书包翻开,里面装的都是英文原版读物。”那个时候英文的普及水平还没有那么高,但是,他们的学生已经全部抱着英文原版教材啃了,这的确是令人感到骄傲的。

  今年10月10日,我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调研时,他们在介绍自己的学校时,很自豪地说:“我们学校一流的都是学生,二流的教师,三流的管理”,他们把学生放在最前面,感到非常骄傲。

  因此,一所大学是不是一流,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学生。学生才是真正的一流大学的特点。以我们学校的科研工作为例,我们的横向科研项目,至少有30%以上直接或间接地是由成电校友参与的。他们有的在研究所工作,有的在企业工作,但都密切关注母校、倾心帮助母校,甚至直接与母校、母院开展科研合作。总之,人才培养是衡量一个学校地位和水平的重要因素。

  二、科学研究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源流关系

  原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院长兼党委书记朱九思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指出,科学研究是“源”,教学是“流”。他讲的“源”就是知识之源,“流”就是教学和知识的传授。教学就是知识的转移和流动。

  作为一个老师,我们首先自己要有研究。不管是什么学科,不去研究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常言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学术基础,又拿什么转移给学生呢?所以,要做高水平教学,就需要高水平的科研。

  其次,人才培养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教师必须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那么,如何传授呢?其实,老师在任何时候和学生接触,都是课堂。教室只是传授知识的一种物理空间,实际上只要和学生接触,就能时时处处传道授业解惑。

  再次,人才培养应该纳入科研考核的指标体系。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例,他们考核老师时,很看重学生的成长。每次到年终填写考核表,如果老师所指导的学生没有高水平论文发表,老师就会感到非常难受。这种制度安排,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总而言之,我们要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成果转化,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三、科研院的探索与举措

  为了推进“科研育人”,我们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1、持续推进校内培育体系建设,强化科研育人之“基”。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近3年,我们通过中央高校科研基本业务费培育支持1140余个项目,总经费投入1.03亿元;强基础,育青年人才,基础研究/重点项目706项,经费达9026.2万元;强人文,建设新型智库,哲学社科繁荣计划104项、经费541万元;育英才,培养未来之才,学生科技创新及竞赛计划308项、经费730万元,累计师生参与培育计划超6000人次。

  2、不断健全科研实践平台体系。形成了学院-学校-省部级-国家级多层次多类型科研实践平台体系,推动科研基地更大范围开放共享,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在平台建设方面,我们已经有9个国家级平台(近3年新增2个)、35个省部级平台(近3年新增12个)、36个校级科研平台(包括15个特色中心、6个研究所、15个其他校级科研平台。据统计,90%本科生毕业设计与科研相关;每年有300余位本科生进入团队参与科研。

  3、加强和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夯实科研育人之“堤”。修订了4项制度,分别是:修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规定师德师风、科研育人是基本条件;修订《青年学术托举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规定科研育人是申报必备条件;修订《先进科研团队、先进科研工作者评选办法》,规定科研育人是评优的基本条件;修订《成果转化暂行办法》,促进成果转化。新增了1项制度,即《科研诚信管理办法》,规范科研操守,筑牢科研底线,锤炼科研品格,弘扬科学精神。

  4、大力开展科研活动集群体系建设,加强科研育人之“翼”。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升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加强对外拓展,增大项目数量,新增立项2000项,师生参与超10000人次;通过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包括加强基本科研单元——团队建设,2018年建设25个“千万科研团队”品牌。

  5、落实放管服,激活科研育人之“计”。修订《电子科技大学科研合作(外协)经费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合作经费;修订《电子科技大学关于科研经费报销的若干实施细则》,下放管理权限;修订《电子科技大学中央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及预算调整管理办法》,服务科技研发和科研育人;完善科研财务系统,打通科研、财务、人事中间环节。科学构建目标任务体系,目标牵引(2018-2021),聚焦重点,明确路径。

  科研育人是实现高校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继往开来,再接再厉,用高层次科研支撑高水平人才培养,为学校一流本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整理人:王晓刚 学生记者团 龚仁让)


编辑:王晓刚  / 审核:李果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