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银杏节】杨频:书法的内部和深度
文:学生记者团 高千雯 陈琳 图:四川艺术网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9-12-11 5357

  12月5日下午,由中共成华区委宣传部主办,成华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成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华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承办,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福宝印社协办的“‘沙河流韵·书香成华’传统文化进校园——书法的内部与深度”主题讲座在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故宫古书画临摹复制国家级非遗项目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艺术学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杨频老师带领大家穿越历史的年轮,一起探寻书法艺术的内部和深度。

15755972915925.jpg

“普罗大众”与“职业高手”之间的鸿沟

  讲座刚开始,杨频就从两个热议事件说起。

  2018年四川博物院举办了沃兴华书法作品展览,展览一经推出,就遭到了来自网友强烈的批评和反对,在一片呼声中展览停办,而书法界觉得展览停办是书法史的一个耻辱。两边各执一词,普通的观众觉得这些作品不够工整漂亮,不是他们印象之中的美的书法,反而误人子弟,于是肆意谩骂讽刺。而书法界人士认为这是敬重的书法界前辈的前沿探索的成果,给书法艺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停办便是不敬是耻辱。

  第二个事件就是嘉德秋拍有一个赵孟頫的作品拍出了2.67亿的高价,书法界的大家都认为这个作品用笔飘忽,转笔不圆润,所以是假的,但是鉴定界包括故宫的一些专家都认为这个作品没有问题,只不过是赵孟頫早期的作品而已,人们对赵孟頫的认识还是停留在模糊的水平上。

  表面上是观众与书法界的争议,书法界与鉴定界的较量,背后却是无法轻易逾越的巨大的鸿沟。书法其实是一个很博大精深的领域,有包括审美、哲学在内的非常深刻和复杂的一些元素,而现今我们的书法基础教育实际上停留在一个比较浅层的程度,所以大众对书法的理解和专业工作者对书法的理解才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和鸿沟。

15755974779170.jpg

  而鸿沟两边,一边是表层的认知,一边是深度的实践。

  中国人对书法的感觉就是从唐楷来的,就是从王羲之为源头,就决定了中国人大部分对书法的印象——漂亮、工整的感觉,所以对于其他风格的书法,理解和欣赏起来就会变得困难,这就会造成心理上的排斥和挫败感,因为人们总是习惯对于他喜欢看懂的东西表示兴趣,如果看不懂,就不愿意再自讨苦吃,所以就拒绝和反对。而专业书法家或是鉴定家在做判断之时,不仅要看时代风格、个人风格、生平经历,还要看作者早中晚期的变化,花费的精力巨大,所以很多鉴定家只能专门研究和鉴定一个人的作品,才能达到一个专业的水平。这也就是专业与不专业的差别。

  大众凭着自己的印象和视觉经验来判断书法的好坏过于浅薄,但是却盲目自信,缺少对于书法的敬畏。熟悉的就认为看的懂,看不懂的就一定坏,这是不对的。在杨频看来,网上很多看不懂的人的评论,很容易爆粗口,形成网络暴力,对这个情况他一直表示很担心。中国网民的素养还不够,缺少一种平和的批评,缺少理性的讨论,甚至爆粗口的话都是重复的话,没有新鲜的想象力,这个也暴露出我们的人文教育和语文教育水平的问题。

  杨频直言:“我希望大家将来在网上看到一些自己看不懂的,不要轻易地去评论和谩骂,需要努力去判断一下到底是谁的问题,是他的问题还是我接受太少、太浅薄、审美太浅,这是我希望去传递的。”

书法艺术需要新的探索

  书法之所以精神博大,就是因为他是一门艺术,书法只有作为艺术才有足够的深度。就像围棋一样有足够丰富的变化,今天的人下围棋不会像古谱那么下,围棋从古到今也没有一盘完全一样的围棋。

  杨频还提到,艺术方向是追求用结体谋篇的古法与新意,但是光有古法变成古人的奴隶也不行,所以要有新意,要化用古法,同时作品里面要有丰富的信息,值得我们来分析,来品位,这就是艺术。如果一看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东西,看一眼就看光看尽了,这就不是艺术品,他一定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分析玩味,才会是艺术品。

15756000471061.jpg

  对此,杨频发出了质问。书法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如果一代一代人都写成这个样子,中国书法还能叫艺术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一代一代的中国人都写成一个样子,那跟电脑美术没有一点区别,它不可能打动,也称不上是艺术。

  所以,杨频极其感叹,我们今天说要创造一个新时代、要有作为、要有自信,可是自信在哪里呢?前人有的,我们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如果是这样,艺术还有什么希望?当年从四川走出来的谢无量、郭沫若、张大千等大家都有很多探索的风格,今天这种新的探索却是寸步难行。

  而如今大众应该给予艺术的创新一些包容和支持,为了维持书法艺术的生命活力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新东西,没有新东西就没有进步,没有进步,那么书法艺术就只有一种命运可言——衰退。

  杨频表示,自己也希望通过这种讲座或是其他方式方式来普及书法艺术之美、欣赏之法,专业工作者多去做一些解释、推广和普及工作,群众也多去了解一些书法的只是、接触古代的资源,两边一起努力,群众们才能够提升自己的眼界,才能理解书法的艺术价值。

挖掘书法的内部和深度

  作为一名资深的书法工作者,杨频开门见山的提出本次讲坛的主题名为“书法的内部与深度”。为何取名‘内部’,他解释道,首先书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它的内部有很多东西,是极为丰富的。其次,书法是有深度的东西,不是浅薄的领域,古人讲琴棋书法,每一个领域都有非常深厚的东西值得探讨,没有那么简单,这个领域要完全的进入它,要比较深度的把握它需要很多时间投入才行,需要很多时间专业投入才行。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汉字的表意性及其独特的结构,为书法艺术提供了前提条件。书法字体的发展以篆、隶、草、楷、行为顺序。字体的演变过程也在凸显不同时代的影响力。

  杨频以“千碑万帖”四个字来总结历朝历代书家经典作品当中丰富的字体风格类型。往往最基本的内容是在作品的宏观感受中是展现的最强烈的。对于普通观众来讲,一幅作品,最先关注的通常是对字的整体感受,工整,漂亮与否才是重点,倘若破坏他们心目中来衡量作品好坏的界限,这才是无法接受的。杨频也将如何在调整大众去衡量书法作品的尺度上作为本次讲坛的重点内容。

15756004604295.jpg

  笔法是书法最本质的技法。2011年还在攻读书法学博士的杨频,有幸接触到王羲之《兰亭序》摹本。他说,隔着玻璃,我真的感觉到他的每一个点每一笔画都不一样,它受变化,是自然的变化,没有哪一个地方的一点和另外一点是相同的。

  根据《兰亭序》,杨频提出书法与芭蕾相似观,一个靠笔尖的不断翻转运用,另一个则靠脚尖的旋转起落。《兰亭序》就是给我们很丰富的想象力,书法和芭蕾是相似的,字的造型有多少变化,可以做的一些变化,我们到今天还没有超越他带给我们的这种变化的幅度和想象力的广度。所以说能在笔法上看出门道也是需要一些真功夫的,

  造险与破险是对渐逐复杂并不断变化的字结构最好的处理方法,以苏东坡《寒食帖》里“寒食”二字为例,楷书的寒字这样三横是不平行的,两点无论从形态大小,角度倾斜也各有特色。结合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的历史背景,黄州寒食帖的局部,这里面有一些字,通过长画,通过左右的不均衡,造了一种险势。再来看看康有为称为神品的《送高灵庙碑》,他对作品的追求,首先自体就是一个模糊状态,集楷书、隶书、行书、篆、隶楷、行草为一体,好比大杂烩一样,这样的造险令人印象深刻,却又借用了古代很多经典的子云来化用,来变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在书写上面的造型能力,细细品,我们会发现它的味道越来越多,这不是印刷品,从而达到破险的目的。

  何为书法艺术的美?是追求表面还是深度?如同在电影选角中是挑选与大众审美匹配度高的明星脸,还是选择像巩俐,章子怡般这样有味道的耐看型?杨频向观众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他表示,其实看书法作品就像看演员,像葛优这样的老演员便是有味道的,他随便一开头就能捧腹大笑,如同书法作品一样,书法的深度问题,它一定是几十年的功力积淀逐渐形成一个风格,有很多的信息值得挖掘,分析和品位。也许这就是艺术,从精美到支离。

  在传统中继承,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不二态度,那么在日新月异的今天,面对环境的大大改变,书法应该怎样去适应新的环境需求,创造新的局势是我们所面对的严峻考验。人们要加强文化的积累,人格的修养,开阔和丰富自己的视野,在学习修养中要有"望尽天涯路"的人生境界的果断勇气,

  结束之际,杨频提到,欣赏书法,是从陌生到熟悉一段漫长的过程,大部分中国人对书法的印象,都简单停留在基本。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这是一段循序渐进的过程。人还有审美疲劳,时代风气也在随之改变,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虚心求教,不断丰富自己的涵养。欣赏书法,从陌生到熟悉。

  另外,杨频从唐楷,魏碑,隶书,篆书这四大类为听众推荐了书法入门阶段的常用字帖,并附之入门奠基之后可供选择的书法作品,由楷书到行书,如集王圣教序,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等,由行书到小草基础,如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十七帖等。杨频希望大家有空的时候多看看字帖,多去卖字帖的书店翻阅,就像交友一样,喜欢的朋友就多跟他一起聊天,守住一两本经典的帖子,反复的写,这样才能使书法艺术不断精进,大家共同努力,书法才会传承得更好。



编辑:卿晗  / 审核:卿晗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