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华西都市报 | 罗旭斌校友:绘制现代“鱼鳞图”被国博收藏 让每一块土地拥有“身份证”
文: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申梦芸 来源:社会媒体 时间:2020-06-10 3303

  成都创客

  “我们公司是一家特别的公司,从名字就可看出来。”四川鱼鳞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罗旭斌满是自豪地说。

  实际上“鱼鳞图”是我国一个土地管理术语,因形似鱼鳞而被称为鱼鳞图。

  从2008年起,罗旭斌就开始参与成都市农村土地确权,公司团队绘制出第一张“现代鱼鳞图”。如今,这张图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后十几年间,鱼鳞图从一个5人的团队发展到数百人规模的公司,并顺利登陆新三板。

m_0ce06e5fa4fcfb4cfc2f897cecf0d082.jpg

海归博士回乡创业 让每块土地拥有“身份证”

  2008年,罗旭斌和搭档、如今公司的创始人李剑波,作为专家受邀参加了成都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当时,罗旭斌和李剑波组建了一个五人小团队,用了近半年时间,为都江堰鹤鸣村制作了一张1∶2000的土地缩略图。这是他们做的第一个项目,由此他也萌发了创业的念头。

  罗旭斌团队该项目中发现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所蕴藏的商机和市场前景。2008年,他与李剑波正式成立了鱼鳞图公司,专注于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前期绘图工作。

  今年44岁的罗旭斌,在电子科技大学读完本科和研究生后,又到美国莱特州立大学攻读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学成归来后,一直在西南财经大学工作。

  创业之初,公司的办公场地是一套两室一厅的民用住宅,“10个人挤在一个小破屋里”,但这并没影响罗旭斌的创业热情。

  “就像房子要有房产证,农村的每一块土地也要有它的身份证。”罗旭斌说,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首先必须要让每个地块有张“身份证”。

  而传统的人工测绘,工作量庞大,几乎难以完成。鱼鳞图团队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渐通过卫星遥感、无人飞机、传感器等数据源,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了“天空地”数据堡(Datumburg)服务系统。

  借助该系统,以一张图的形式对数据进行存储、管理、挖掘、分析,并为政府、商业组织和个人消费者提供专业的数据解决方案,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实现了精度可控。

蛰伏4年承受质疑 最困难时发不起工资

  对于鱼鳞图来说,2013年是个标志性的节点。当年1月,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铺开,公司的业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在那之前,公司已经蛰伏了4年多。“刚开始那几年很是痛苦,不光是现金流问题,最重要的是面临很多外界质疑。”罗旭斌说,当时在土地确权方面政策尚未清晰,市场接受度不高。

  回想当年经历,罗旭斌说,最困难时好几个月发不起工资,为了渡过难关,创始人甚至将房子抵押,用来给员工发工资。

  直到2014年,公司完成了500万元A轮融资,才让公司规模进一步扩大,并逐渐获得来自银行的金融支持。

  2014年底公司正式登陆新三板,半年后启动了首轮定增,获得机构踊跃认购。至此,公司从最初5人小团队扩至300人,迈进资本市场,为进一步发展打开了局面。

骨子里的创业者 持续瞄准农村农业变革

  罗旭斌介绍,目前,鱼鳞图数据平台管理的全国农村土地超过七亿亩,覆盖了包括四川、重庆、山西、内蒙古、福建、安徽6个省市自治区。

  10年时间,鱼鳞图用技术推动了土地确权的加快落实,2018年全国农村土地确权结束,但鱼鳞图的业务远未结束。

  罗旭斌说,土地确权过后,公司在去年已经启动了土地流转项目,未来也将继续瞄准农村农业的变革。“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大量信息化支持。公司也会基于前期积累的数据优势和渠道优势,继续技术上的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整体战略。”

  实际上,除了创业者这个身份外,罗旭斌的另一个身份是大学教授。对于自己身上的这两个标签,他毫不犹豫地说:“我更喜欢被称为创业者。”

  在罗旭斌看来,所谓创业者就是去为社会创造一些以前没有的东西,作为一名高校老师本质上同样如此。


  报道链接:

  https://e.thecover.cn/shtml/hxdsb/20200610/131062.shtml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