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硅谷流行的家庭车房创业模式,使我们明显看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技术不仅仅存在于名牌大学和国际知名公司的实验室,技术还存在于民间。”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陈刚教授说,“民间技术具有更原始的生命力,是技术创新的草根之所在。”
近日,陈刚教授受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参加第五届“研究生人文与学术交流月”活动,为100多名研究生在线开设了《工业革命与技术创新》课程,系统分析了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并展望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演进趋势和发展前景。
技术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重要方式
陈刚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技术是人类文化的最早、最重要的成分。技术创新贯穿人类历史的全过程。人类社会进步有多种方式表现,包括艺术、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知识体系、技术、科学等,其中,技术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重要方式。
人类历史长期处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并存的状态。在工业革命之前,零散的技术创新点缀了漫长的人类历史。而工业革命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和发展速度。大量集束式的技术创新,使地球上的人类社会成为了“一列不断加速的火车”。
回顾人类社会的历次工业革命,可以大致划分为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包括纺织机械化、机器制造、冶金技术和交通技术变革的传统机械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以发电机、电动机为标志的,包括电灯、电话、电报等通讯技术的电力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指以计算机为标志的,包括集成电路、光纤、互联网等电子通讯技术的信息工业革命。
让历史告诉未来。在课程中,陈刚教授以三次工业革命的脉络为主线,分析了大量的技术发明案例。从飞梭、手摇纺纱机、水力织布机,到机械化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其它方面的手工劳动逐渐被各种机器取代,再到蒸汽机的发明,以及人类从“用手工制造机器”到“用机器制造机器”的巨大转变。
技术创新也需要“草根文化”基础
在讲解历次工业革命的各种技术发明时,陈刚教授并没有局限于纯粹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一系列提问,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工业革命的社会原因。例如,在讲解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他设问:世界上各个民族纺线织布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为什么英国人能够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我国不乏能工巧匠,为什么没有更早实现纺织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在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他启发同学们思考:第一台实用的蒸汽机(“矿工之友”)真的“实用”和“友善”吗?尤其是,要在采矿业中应用,需要把笨重的锅炉、冷却气缸、管道、阀门安装在黑暗、不通风、低矮的矿井中,还要不断地转移地点,重新安装,烟雾缭绕,还不如用骡子背水袋。在技术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为什么英国人能够应用蒸汽机,并持续不懈地努力改进?
通过这些问题,陈刚教授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技术发明创新通常则被认为应该有很强的规划性、实用性和目的性。然而,技术史的研究表明,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技术最终追求的是实用性和经济效益,但是技术创新,特别是那些具有开创新产业能力的革命性的技术创新,同样具有自由想象、非规划、实用性不明确等特征,而具有这些特征的技术文化是技术创新的生命力之所在,是技术创新的草根文化基础。
历史教科书普遍认为“英国是最早完成资本主义革命的国家,资本主义政权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扫清了道路,是产业革命兴起的根本原因。”但陈刚教授指出,“这种观点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论述。”从历史事实来看,恰恰是蒸汽机和纺纱织布机的发明造就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造就了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形成以后才有资本主义革命。
他引导同学们,要从技术创新的文化因素,寻找更深层次的原因,并尝试回答:“在技术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在技术的实用性大打折扣,甚至经济效益和目的性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还要追求某项技术创新?”
更进一步,我们如何决定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要自主发展一些真正具有原创性的技术,而不仅仅是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拷贝别人的技术或发展出一套类似的技术,这就是一个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的问题。
科技创新要先从改变自己的观念开始
从文化的角度反思工业革命诞生和发展的原因,是否以偏概全呢?陈刚教授研究指出,这种现象不仅仅体现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也体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他结合电子信息领域的丰富案例,进一步阐释了“技术创新的草根性”观点。
以发明和生产复印机而著名的美国施乐(ZEROX)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在硅谷设立了帕洛阿托研究中心(PARC)。该中心在泰勒的领导下,提倡自由发挥研究人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公司不限制他们的研究方向,不规划具体的研究任务,同时提供优厚的研究经费,吸引了一批最优秀的科学家参与工作。
以PARC的技术为基础,通过融资、合资、持股等方式,近30个新公司从施乐公司分化出来。此后,公司通过技术转让,许多革命性的新概念在其他公司得以发扬光大。施乐公司的PARC研究中心被业界誉为“PC技术的摇篮”。
苹果公司是个人电脑产业的始作俑者,它的传奇经历对我们思考技术创新问题具有明显的启发意义。技术天才和经营天才的结合成为硅谷创办公司的经典搭配模式。通过沃兹尼亚克和乔布斯的故事,陈刚教授指出,这些发明创造都“具有自由想象、非规划、实用性不明确等特征”。因此,他认为,“我们需要一种技术创新文化。原创性的技术,和原创性的科学一样,都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技术文化氛围。”
“我们需要树立自主创新的决心和从事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的一往无前的信心。”陈刚教授强调,最重要的还是观念的改变,因为无论是政府管理行为还是原创性研究的开展,都是通过个人而得以实施的。只有通过改变个人头脑中的观念,自主创新和原创性研究才能成为可能。而技术创新文化的培养和建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众多学者和科技管理人员的持续思考和努力。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王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