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为推进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汉语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成就等体现“四个自信”的元素融入我校留学生的汉语及文化类课程,潜移默化地传递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从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9月24日,国际教育学院召开汉语国际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副院长李晔及学院汉语推广中心8位教师就汉语国际教学中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和具体形式展开讨论。
李晔表示,在留学生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探索十分必要,这是留学生了解中国故事的直接平台,也是间接向世界传播中国故事的通道之一。来华留学生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生长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受教育环境不同,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需讲究方法和技巧,如何向留学生讲述中国故事是关键。他认为要在了解各国文化的基础上,以留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国文化,最好结合实例,如抗击新冠疫情中国高度的执行力和效率等,引导留学生自己体会和总结。李晔说,“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一部分,学校鼓励汉语教师在留学生教学中发挥跨文化交际能力优势,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李宏亮老师分享了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及在《中国概况》课程中融入思政要点的做法。他认为《中国概况》的课程思政元素可以充分展现新形势下中国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展示中国软实力的。他以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少数民族发展状况为教学案例,通过展示在课堂上让留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互动,从而获得直接事实和感受,消除因一些国际媒体片面报道而导致的疑虑。他分享了如何把课程思政和教学内容进行结合的经验,认为这种直接互动让留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中国社会,少数民族的学生也对留学生的想法有了新的认识,深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有义务和责任讲好自身民族故事,传播正能量,把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呈现给国际社会。
黄进老师的《中国传统思想导论》课程和中国文化息息相关。道家、儒家、墨家等博大精深,这些大家不仅展示了运用系统思想观察和认识事物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生动事例,而且还提供了丰富的指导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系统方法。由于文化差异,这些理论对于留学生而言晦涩难懂,所以如何简洁明了地向留学生展示这些中国智慧是授课的关键所在。
刘玉梅老师认为“课程思政”对汉语老师来说是一项挑战,老师们必须要加强学习,全方位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历史等,要做“杂”家,只有充实自己,才能应对各种状况。陈泽丽老师认为老师们应该有意识地去学习,只有学得多了,才能在课堂上以语言教学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把中国故事融入课堂。罗阳老师认为应该在留学生课堂上加入美德、智慧等正能量树立国人形象,而如何做其实就是课堂思政的实质。李书简老师认为汉语教师一定要坚持“四个自信”,如实陈述问题和事实,消除留学生的疑问。许雪蕾老师和孙莉萍老师也充分认同摆事实不评判的理念,留学生有自己的判断力,将课程和思政教育结合起来,以正能量在课堂上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陈泽丽老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留学生汉语及中国文化类课程内容本身即是丰富的思政内容。汉语教师如何有意识地进行课程思政,引导留学生客观观察中国社会,思考中国社会现象背后的中国价值观,以润物细无声地方式帮助留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最终成为知华、友华的优秀毕业生,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课题。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