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编者按:9月8日,四川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公布了2020年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和四川省高等学校名辅导员名单,电子科技大学何为教授被授予“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称号,近日,在成电躬耕多年的何为教授做客人力资源部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的“青年教师成长驿站”, 做题为“我与成电33年共成长”的分享,将他扎根成电33载与学校共成长的收获,基于产学研模式的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在场的青年教师,新闻中心采写了何为教授与成电相伴成长的精彩人生故事,以飨读者。
他是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著有百万字文学作品的作家。既能培养人才,也当得了特约记者。在漫长的科研执教生涯中,“执着”是成功的秘诀。他就是今年教师节被授予“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称号的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为。
“‘比地中海海水更蓝的,是巴乔那双忧郁的眼睛’。这是我在传记作品《巴乔传》里写下的一句话,后来成为报道巴乔时广为流传的一句。另外,我还著有《马尔蒂尼传》《9号巴蒂》等百万字的作品,后者还得到了央视白岩松的倾情作序。”
“青年教师成长驿站”座谈会上,这番话一出,随即引来了现场一片热烈的掌声。青年老师们不由地将目光投到当天的分享嘉宾、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为身上。
跨界两栖,刻意练习演绎另类精彩
时间回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年轻的何为87年就来到电子科大任教,97年开始任化学系主任,一干就是20年。
何为曾经两次由国家公派到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做访问学者,第一次访学是在1990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电化学实验室,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先进的科研设备,导师是欧洲电化学主席,严谨做科研的风格深深影响了青年的何为,借力先进设备的帮助,脑袋灵活的何为在科研上如虎添翼,访学收获颇丰。
当2000年何为再次访问佛罗伦萨大学时,他在学术上的成长,已经达到能指导该校一些博士生的水平,面对实验室设备仍比我们国内大学先进的科研硬环境,何为强烈地感到研究人员只有脚踏实地做好基础研究,形成自己良好的科研软环境,才能为我们国家在国际科研领域赢得尊重和地位。
两次出国访学的经历,除了学术上的收获,善于学习的何为还在业余玩出了“新花样”,成为懂意大利语、会翻译的跨界两栖的“宝藏”老师。
刚去意大利时,何为白天就呆在实验室做实验,别人是朝九晚五,在他这里就是朝八晚六,晚上则利用看电视的机会训练听力,周末在中餐馆兼职打工,与别人交流,向身边的人学习。
“拉丁语序的语法比较难,一个语法的变式就有96个,人称时态都不规则,修饰等都有阴阳性,需要大量的记忆”。访学前的何为只在国内学过三个月的语言,业余时间他自学了语言教材,熟记3800个单词,在打工的实践环境中学着意大利人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想法,“半年后就什么都能听懂了”,他感到特别开心。
何为与意大利前门将、1982年世界杯冠军队队长迪诺·佐夫
何为任《足球报》驻意大利特约记者时写的报道
因为能胜任翻译工作,何为曾解说过四川卫视首次转播的意甲联赛,主笔报道意甲赛况,担任《体坛周报》《足球报》驻意大利特约记者,出版球星传记,甚至在意甲联赛比赛现场,还曾采访过前国足主教练里皮、1982年世界杯冠军队队长迪诺佐夫等人,回国后常受邀担任四川省涉意工作翻译。
“我并非天赋秉异,如果说语言上有什么经验,那就是随时随地的刻意练习,”何为这样解释,“至于业余生活,我比较喜欢看一些美剧,比如说《权力的游戏》《国务卿女士》《国土安全》《丑闻》《绝命毒师》等等,它有两个好处,首先它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最关键的是对学习外语很有好处,我会跟着它复读,这样听力也不会丢。再有空闲的时候看看意大利的电影,没事会拿出来翻一翻。我建议同学们没事看美剧和电影,这不单是精神享受,也把外语学了,前期不太懂的时候可以看字幕,懂的时候不看字幕就能跟着复述,皆大欢喜。”
传师道,勤教书广育人
“这只是一段小插曲”,作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广东省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何为更想将自己33年来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实践与经验分享给青年教师。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在何为的教书生涯中,他一直反复拷问自己内心深处的灵魂问题。在他看来,教书育人既然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只有通过个人基本素质的培养、教材深刻理解的授课以及科研成果融入教学的实践,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双一流”大学教师。
何为说,大学教师没有强制要求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但这两项对自身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十分重要。
政治思想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核心内容,是培养家国情怀人才的首要问题;职业道德素养是从事教育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知识能力素养是渊博合理的知识体系与执行能力,也是完成本职工作的重要保障;身心情操素养则是博大胸怀与丰富耐心,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与崇高信念的建立,只有做到三者兼有,才具备了教师的基本素养。
那该如何达成提升这样的基本素质呢?关注国家政治方向,深刻理解国家政策、方针的内容与实施目的;努力提升道德素质修养,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掌握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掌握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和教学法研究,实施教学改革项目等,何为一口气给出了养成教师素养的多条提升途径。
“大学教师往往兼顾授课与科研,教学科研的相互促进依赖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并能主动将科研融入教学,这样才是对学生负责任的专业授课,也才能提升与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何为认为。
坚实的科研素质是保障大学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也是科研渗透的教学体现。多年以来,何为就主讲过《分析化学》《印制电路原理与工艺》等12门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在教学中出版教材/专著5部,并发表教学改革文章20余篇,主持四川省精品课程2门、精品在线课程一门、MOOC课程1门,承担和完成国家、省级及学校教改项目10余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和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
在当系主任的20年间,何为组建的印制电路与印制电子团队培养了众多的印制电路与印制电子专业人才,目前,团队在站博后/在读研究生共计50人,有博士后4人,博士研究生7人,硕士研究生39人。他所在的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化学专业,成为了国内外公认的中国高端印制电路的人才培养基地。
辟蹊径,勇攀印制电路高峰
何为教授与他带领的印制电路与印制电子团队
团队是支撑学科发展的核心力量。作为印制电路与印制电子团队的“当家人”, 20年来何为一直致力于团队的打造,坚持在产学研合作和“电子+化学”科研模式下开展科研工作,在他的引领下,团队在平台建设、学科发展方向以及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
基于印制电路行业缺乏人才的现状,何为不仅帮助企业培养人才,还帮助企业建立研发体系、打造平台、开展专利论文的培训等,如省市的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用“诚实互信”赢得了产学研合作的基础,获得了企业的青睐。
“高新技术企业有了平台,具备了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知名度,申请产学研的项目机会就更大,与此同时派研究生进驻企业与企业技术骨干一起攻克关键技术,就能实现科技成果的零距离转化。迄今为止,以我团队的核心技术为支撑,至少帮助了3家企业成功上市。”何为分享说。
当5G的时代大潮向我们扑面而来时,一直在科研领域耕耘不辍的何为以自己敏锐的科研嗅觉和严谨的科研精神,引导团队走在基于印制电路与印制电子的最前沿的科学方向上,5G通信印制电路、系统级封装印制电路、新能源汽车印制电路、光电印制电路等,正成为团队开展研发工作的发力之处。
团队中的青年教师在经过历练后,已经逐渐成长,并开始独立承担科研项目工作,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2019年,王翀副教授、洪延副研究员以及陈苑明博士等青年教师分别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就是对青年教师培养最好的诠释。
团队成员的勠力同心,迎来了一系列科研与教学的亮点成果。团队成员突破印制电路领域多项关键核心技术,近年来获授权发明专利超过80项,同时有印制电路电镀、印制电路结合力增强、微元器件引脚封端等多项研究成果出炉,具备了独立应用的实力。
何为教授的突出贡献,也为他赢得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团队联合企业,申请了广东省成果转化,四川省重点研发计划,遂宁市平台建设等项目,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等成果。
科研育人:执着坚持并热爱所从事的事业
朱凯是印制电路与印制电子团队的一员,今年刚刚博士毕业,收获事业爱情家庭的三丰收。2012年他保研进入团队,从事印制电路板(PCB)相关研究工作,一路读到博士毕业。
读博期间,朱凯主要参与导师何为教授在广东省创新团队项目的研究工作,解决了金属沉积构建电子元件电气互连结构的技术难题。截至目前,他已经发表论文13篇(SCI收录8篇),申请专利6项(授权2项),获2017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7年汕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2016年,他参与团队与深圳顺络公司签订的技术攻关课题科研项目,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工程师周丽波,有了毕业时一家子带着女儿合影留念的满满幸福。在博士毕业论文的最后,朱凯以“平生化学,感谢”来结尾。朱凯自己定义为“执着的求知者”。这种执着,与何为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生涯中,一直倡导并坚守的信念“坚持并热爱所从事的事情”分不开。
“今年要毕业的一位博士到我合作的印制电路龙头企业做两年博士后,至少可以拿到120万,其原因就是该学生从本科就跟着我做印制电路,在学校期间就有两年多的企业工作经历,这份执着的努力,成为他备受企业欢迎的关键。”
“我比较赞成十年磨一剑。我认为做一件事要执着,只有执着,才有可能成功。我不赞成基于热点去做研究,这样可能最后什么都没有。科学是发现,是需要那些原始的灵感和思维。工程是实现,实现和发现是两码事。”何为正是用这样的才华与魅力,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关心与指引学生成长,让学生通过执着与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兑现了对个人、对社会的存在感和成就感。
“与平时在实验室里只关注一个小烧杯里几十个样品能不能做出几个好的样品来完全不一样,我们的实验往往需要你能提供一整套的解决方案,科学研究关注的是路能不能走通,而工程研究关注的是这条路能拓多宽。”与朱凯一样,团队成员普遍认为在何为的影响下从事的科研工作,是真的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用到工业生产中去,产学研结合的思路,转变了个人对科研工作的思考角度和思维方式,进而获益终生。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