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编者按】“十三五”时期,电子科技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等重要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抓住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项基础性工作,聚焦一流目标、坚持需求引领、强化特色优势、激发发展动能,奋力推进学校“双一流”加快建设、特色建设、高质量建设,学校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为总结成绩、展望未来,学校新闻中心特开设“‘十三五’发展巡礼”专栏,回顾总结学校五年来各项重点工作取得的成绩,更好地凝聚成电师生奋勇争先、攻坚克难的智慧和力量,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推动学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取得更大成绩。
定点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学校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学校义不容辞的使命与责任。自2013年起,电子科技大学先后定点扶贫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对口定点扶贫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市和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根据国家有关援派干部人才选派工作文件要求,认真做好支援西藏、新疆高校建设,扎实推进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学校始终将扶贫工作、对口支援和干部援派工作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政治任务,作为学校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阵地,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强化督查指导、确保帮扶实效,深化帮扶机制、推进校地合作,落实择优选派、加强干部管理,加大资金投入、促进长效发展。
据统计,2013至2019年期间,学校通过设立扶贫专项资金预算、师生捐款和校友力量捐助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投入扶贫工作,累计直接投入资金2109万元(含捐赠物资425万),引进帮扶资金5007万元,消费扶贫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1403万元,帮助销售农特产品2495万元。
攻坚“智慧”先行,岑巩精彩“出列”
五年以来,学校不断加强定点帮扶岑巩县的工作力度,突出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和电子信息学科优势,结合岑巩实际,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了“智慧城乡”理念,推动扶贫工作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助力岑巩县脱贫摘帽、精彩出列。以项目为牵引,学校发挥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学科优势,构建了可复制、宜推广的“电子信息+精准扶贫”模式,包括:
“智慧岑巩”纳入财政部的PPP项目库
以“电子信息+”推动全域发展。实施“智慧岑巩”建设工程,先后投入资金403万元,实施24个信息化项目。完成了《智慧岑巩总体规划》,项目获贵州省立项审批,可撬动约19亿元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研发的“智慧扶贫作战指挥系统”可实现对贫困的精准识别、帮扶的精准施策。“电子信息+精准扶贫”入选2018年十大典型项目和全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
以“电子信息+”赋能山区教育。实施“1234”基础教育强基工程,通过建设覆盖岑巩全县30所中小学的“空中课堂”、“两地三端”远程教育平台等,实现近万名岑巩学生共享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启动并深化校地9所“中小学联盟”共建;先后开展各类教师培训3000余人次,助力岑巩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8个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位居黔东南州第一。“电子信息+教育”入选2019年十大典型项目和全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
以“电子信息+”助力农业转型。实施大农业科技赋能计划,通过研发“数字资源分析大数据平台”,推进了国土资源精细利用和科学规划;“水稻农情监测系统”实现了水稻长势精准监测、药肥精准施用;智慧果园、智慧茶园、“智慧养猪”等项目相继建成。特别是“智慧养猪”项目,实现年出栏生猪一万头,累计分红达845.6万元,带动505户1640人增收,项目入选全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智慧大农业”入选2020年十大典型项目。
以“电子信息+”助力消费扶贫。实施消费扶贫“双核”驱动,在教育部指导和兄弟高校共同参与下,学校以“高校消费扶贫联盟”和“e帮扶”平台建设为抓手,助力推动形成高校组团式消费扶贫大格局。“e帮扶”平台聚集53个高校1012名志愿者,上架农产品3056款,覆盖17个省138个贫困县,年销售额超3200万元。消费扶贫工作连续两年入选全国消费扶贫优秀典型案例,“e帮扶”平台受到陈宝生部长现场指导并给予充分肯定。
以“电子信息+”助力示范乡村建设。实施“一五一十”示范乡村建设工程,学校成立数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并以塔山村为示范点,带动周边5个村成立联合党委,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村贫困户精准脱贫、村组环境改造和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搭建数字乡村综合治理系统、建设文化广场、亲情聊天室、村务信息屏、乡村文化墙、关爱学生送教和送医送药送文化下村、村办学点的建设等项目实施,累计投入200余万元,着力打造美丽塔山。2019年,塔山村联合党委被贵州省评为“脱贫攻坚先进基层党组织”。
据统计,自电子科技大学定点扶贫岑巩县以来,全县农民人均年收入从7659元提升至11375元;义务教育入学率由99.85%提升至100%;住房安全、透风漏雨得到全面解决;饮水从自提到自来水进户;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覆盖、建村卫生室120个。“两不愁三保障”得到全面落实,综合贫困发生率从31.1%降为0。学校扶贫工作被央视、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近400次。学校扶贫工作考核2018、2019年连续2年获评“好”,帮扶案例连续3年入选教育部精准扶贫十大典型项目,3项工作案例入选全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五次在部层面作经验交流发言。
倾心雪域高原,唱响“成电康定情歌”
康定市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是甘孜州州府。市辖2个街道办事处、8个镇、7个乡。属于国家级贫困县。2013年以来,学校抓住康定资源禀赋,结合自身优势,因地施策精准帮扶。截至2019年底,累计投入476万元(含物资捐赠201万元),实施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推动医疗、教育长效帮扶,助力康定2019年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降为零。
全面开展教育帮扶,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多角度、全过程扎实推进教育帮扶。先后为甲根坝片区学校捐赠35万余元教学物资,持续开展校地中小学教师双向交流培训,组织开展“藏区青少年成电科学营”活动,每年组织优秀大学生开展基层实践支教活动。通过一系列帮扶,学校派驻驻村干部的4个村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控辍保学成效明显。
深化打造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内涵发展。学校与康定市共同挂牌成立“康定数字乡村振兴研究院”,共同推动地方建设高质量发展;对甲根坝镇10村50户进行庭院整治项目,为乡村特色旅游打下坚实基础;在亚弄村深入推进“生态旅游示范村”建设,支持包括全部19户贫困户在内的24户村民探索实施“藏家乐”民居客栈建设,助力村民增收20余万元。
深入一线送医赠药,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校医院持续开展健康问诊工作,组织医疗专家团队累计开展“送医下乡”、“送医进村”活动,义诊义治2000余人次;先后选派10名骨干医师在甲根坝卫生院驻点帮扶,为藏区群众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
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夯实乡村发展人才基础。学校与康定市委签订《中共康定市委-电子科技大学干部人才教育培训合作协议》,并成立“电子科技大学康定市专家服务团”为康定市发展献智献策;开展就业指导、技能提升等专题培训和农民夜校180余场,培训党政干部和技术人员1200余人次、村民6200余人次。
持续推进消费扶贫,带动农民稳定持续增收。采购土豆140吨、花椒1015斤、苹果58吨等农特产品,助力260余户村民(其中贫困户70余户)直接增收,定点帮扶村90%以上的贫困户受益,使得“电子土豆大学”深入人心;驻村干部多方拓展资源,帮助村民销售农特产品;帮助上架消费扶贫“e帮扶”平台80余款农特产品,拓展产品线上销售新渠道。
协调拓展社会资源,多方汇聚各界帮扶力量。先后邀请华为、中兴、芯原电子、三泰控股、迈克生物等与学校有紧密合作的科技型企业为定点帮扶村提供帮扶资源,如捐赠藏区新居家电设备、为贫困户捐赠生活物资、设立企业助学金、开设科普讲堂等活动。
支援教育办学,共谋育人大计
按照四川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电子科技大学从2019年7月起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专。对口支援以来,校级领导2次赴西昌开展专项调研和指导,学校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信息中心、出版社等相关专家3次赴西昌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入交流。学校结合具体需求,分解目标任务、制定帮扶举措,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专项安排对口支援资金和人员,定期研究部署,不断推进责任落实。
聚焦发展亟需,助推校园信息化建设。学校组织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信息中心相关同志专题研判,针对西昌民族幼专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并形成《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积极协助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工作,并就共建民族教育大数据中心、开展民族基础教育课题科研等工作进行探讨和交流。
强化资源投入,助力图书馆和课程建设。学校组织出版社积极参与西昌民族幼专图书馆建设,签署连续三年、每年一万册的图书捐赠协议,2019年已捐赠图书1.2万余册,价值14.25万元。2020年2月,为支持西昌民族幼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教学工作,学校组织相关部门专项研讨、精准对接,及时、免费开放基础和通识类线上课程资源35门、中文图书数字资源系统27个。
在援藏援疆方面,学校积极开展人才智力帮扶,将干部援派工作当作服务国家边疆地区的桥头堡,当作干部成长的淬炼炉,确保“选好人派准人”、确保援派工作出实效。截至目前,学校已选派援藏干部7人,援疆干部11人,博士服务团5人。
学校不断健全机制、凝聚合力,保障援疆援藏工作有序开展,并用心选才,发挥干部人才智力支撑作用。2017年8月至2020年9月,副校长朱宏教授作为中组部第九批援疆干部,赴新疆大学担任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分管统战、人事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对口支援等工作,有力推动新疆大学“部省合建”和“双一流”建设,为西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及受援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起到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彭美娥副教授作为第八批援疆干部,于2014年9月赴新疆职业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开展援疆工作,承担了9门基础课及专业课,率先开设了网络课堂,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彭美娥副教授被授予“第八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称号,并记功一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研究员张伟作为中组部第八批援藏干部,于2016年7月赴西藏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担任学科带头人,主要负责学科建设和研究生管理工作,工作开展富有成效。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陈远富教授作为中组部第九批援藏干部,于2019年7月赴西藏大学担任理学院物理系学术带头人,受聘为西藏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着力提升西藏大学学术影响。
学校还与新疆大学、西藏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等受援高校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开展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密切合作。今后还将积极探索构建与支援高校双方可持续合作发展新机制,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和特色,实现双方更大共赢。
十八大以来,电子科技大学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勇担脱贫攻坚使命,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党中央决策部署下、教育部的指导下,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接下来,学校将继续深化“电子信息+”扶贫实践内涵,为助力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更大的力量。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