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课程思政】《信息安全导论》:引导学子守护网络安全“边疆”
文:王晓刚 图:课程组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0-11-25 11891

  【编者按】《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新闻中心推出“课程思政”专题栏目,将报道我校各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做法和成效。本期介绍2019年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信息安全导论》课程的实践探索,希望促进师生读者加强交流、相互启发,更好地推动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新成绩,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

课程组合影 (5).jpg

课程组部分教师合影(从左至右:赵洋副教授、周世杰教授、傅翀副教授)

  解读“国家总体安全观”,讲述王小云院士破解HASH算法的动人故事,解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密码体制……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的《信息安全导论》课程精彩纷呈,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引导同学们担当时代使命,守护网络安全边疆,是我们的根本任务!”课程组负责人周世杰教授表示:“如果通过这门课让同学们明白信息安全专业的意义和价值,他们将获得更加巨大持久的学习动力!”

涵养家国情怀:“小故事”浸润“大道理”

  信息安全是什么?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什么用?……对于刚步入互联网安全专业大门的大二学子来说,一系列困惑依然萦绕脑际。开设《信息安全导论》课程,就是为同学们提供一幅“专业知识导图”,让同学们明白学习这个专业的重要意义。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课程组老师们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安全”的重要论述,告诉同学们要学会把“网络安全”放在“国家总体安全观”的高度审视它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

  为了让学生通俗直观地理解网络安全对国计民生的重要影响,课程组在学生“初识信息安全”教学阶段准备了许多生动案例,让学生了解近年来发生的网络安全事件造成了多么巨大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网络安全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从2017年5月12日WannaCry蠕虫(“勒索病毒”)通过MS17-010漏洞在全球爆发,到2018年8月28日某酒店企业的数亿条用户入住信息在网上被公开售卖,以及2019年接连发生的他人高考志愿被恶意填报篡改的事件,让学生感受到“网络安全”竟然离我们这么近!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从日常生活到国家治理,信息与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和重要资源。”周世杰指出,“社会发展对信息的依赖性越高,意味着网络安全的地位越重要。守护好网络安全,就是直接或间接地为国家社会做重要贡献!”

01.jpg

力求润物无声:趣味性贯穿全过程

  《信息安全导论》课程的内容,共分为“初识信息安全”“信息安全基础技术概述”“信息安全的攻与防”“信息安全管理基础”四个板块,每个版块各4个学时。在每个板块,课程组都通过优化课程教学设计、选择典型教学案例,力求做到把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不能大水漫灌、空洞说教,而是要采取潜入式、启发式、贯穿式的方式,有机融入到专业教学当中。”课程组赵洋副教授表示,在建设“课程思政”之初,课程组就考虑到,一方面不能脱离专业完全讲思政,另一方面思政案例必须与专业内容有机统一,尤其是要富有趣味性。

  经过充分讨论、精心选择,课程组在每个内容板块都融入了思政元素和趣味案例。例如,在“信息安全基础技术概述”中,讲述“网络安全要尽快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时,课程组从“红色风语者”传递绝密情报的跌宕起伏的故事,引出了我党我军第一部密码体制——“豪密”。

  20世纪20年代末,周恩来(党内化名“伍豪”)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采用密码本模式,引入了一次一密的思想,亲自编写了“豪密”。正是在它的帮助下,“龙潭三杰”才能一次次将宝贵的情报安全传递到党中央。从30年代至解放战争胜利,“豪密”情报从未被破解过。这个故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密码学的兴趣。

  随后,课程组又在适当时机讲述王小云教授破解HASH算法等典型案例,让同学们在启发式、互动式和翻转式教学中,自己发现和感受中国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和为国奉献的情怀,并更加深刻地理解“网络安全要尽快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这个观点。

  在讲“信息安全的攻与防”时,课程组还融入辩证法思想,讲解“攻”和“防”的对立统一关系,启发同学们认识到信息安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是系统的而不是孤立的。

  在讲“信息安全管理基础”时,课程组引入“大学生泄密”、“网络传谣”等典型案例,使学生理解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作为一名信息安全专业人才,要具备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的安全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规范。

02.jpg

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在课堂讲授具体的思政案例时,课程组十分注重让学生自己探究并得出结论。尤其是在学生的考核评价方面,不再采用“课程作业”的形式,而是给学生布置有趣的“探究式课程报告”,激励引导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己研究、自己领悟,因为“自己体会出来的东西,比老师传授的要更加深刻。”

  “信息安全发展主要经历了哪些阶段,每一阶段的特征和标志性成果是什么?”“你对信息安全有哪些基本认识?请举例进行说明。”……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从题库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然后通力合作展开探究,并在课上展示分享研究成果。

  课程组十分鼓励学生在小组内部、小组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充分交流。赵洋说,“我们相信,每个同学的内心都是积极向上的,如果有标杆的引领示范,他们一定会发掘自己的潜能,自己深入探究,在学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为了让同学们自己梳理信息安全发展主要经历的阶段,课程组并不要求学生掌握技术细节,而是引导学生去研究脉络,了解每个阶段的主要技术成就,以及取得这些成就的过程。在讲王小云院士的故事时,课程组引导同学们自己查找关于王小云教授的报道资料,了解她的心路历程以及研究过程。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网络监管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是一个难点。这是因为,学术界和网络舆论场上对是否应该管控、如何加强管控等存在诸多争议。对此,赵洋在课上并不急于“说服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不要“空谈义理”,多去搜索世界各国尤其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网络管控体系。

  “学生查了美国的‘爱国者法案’对网络管控的具体条款,了解了美国‘棱镜计划’(PRISM)的绝密电子监听,就会自己得出结论。斯诺登的存在,胜过千言万语!”他说,“西方国家不仅有网络监管,而且监管得更严。比较研究不同国家的监管体制,会触发同学们结合国情对网络监管政策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课堂场景 (2).jpg

育人效果初显:统筹辐射全部专业课程

  自2013年开设这门课程以来,该课程选课学生已近800人。课程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选课学生中涌现出校级优秀团员27人、社会实践优秀个人37人、优秀志愿者55人、党员69人、递交入党申请462人、优秀学生干部28人、优秀共青团干部15人。已毕业学生共计258人,其中国内深造79人,占比31%;出国深造45人,占比17%;直接就业134人,占比52%。

  2015级本科生沈馨悦在读期间不仅获得了第十届英特尔杯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基于深度学习的应用创新”全国一等奖等奖项,还获评“成电杰出学生”,获得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等荣誉。

  2017级本科生孙一淼在读期间获得了2019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四川省级赛一等奖、天府创新杯创业组金奖等奖项,还被评为学校优秀共青团干部、第十二届中国成都国际软件设计与应用大赛志愿者等荣誉。

  《信息安全导论》已经实现了对互联网安全方向学生的教学全覆盖。该课程作为学院唯一入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课程思政”校级示范的课程,其建设成果为学院的课程教学改革工作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将成为推进学院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催化剂和驱动力。

  目前,课程组正积极筹备包括微课、MOOC的建设工作,随着在线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教学的受众面和辐射范围将逐步拓展,形成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立体教学体系。

  周世杰表示,学院正在加强统筹,将丰富的课程思政素材在各门课程中合理配置,并进一步优化凝练,去粗取精,让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为守护国家网络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