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四川大学张建新教授带来艾滋病防治主题讲座
文:罗彤 来源: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 时间:2020-12-04 5304

  在世界艾滋病日即将来临之际,11月30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教育部学校卫生指导专家张建新教授受邀做客成电讲坛,给同学们带来有关人类生命健康的防艾知识讲座。

微信截图_20201203111227.png

  张建新教授介绍道,12月1日就是世界艾滋病日,给当代大学生普及防艾知识尤为重要。大会开始,他先让同学们做了一个有关艾滋病知识的调查问卷,其中涉及到关于同学们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以及如何有效防治艾滋病等问题,围绕着这些问题给同学们打开了防艾世界的大门。

  张建新教授问道,艾滋病是什么。同学们积极回应,艾滋病是一种病毒导致的传染病,可以破坏人体免疫系统,致使免疫能力下降从而患上其他恶性疾病而死亡。他用生动形象的话语给我们比喻,病毒和细菌都寄生在生物里边,细菌像一个大象,而病毒像个小耗子。这就引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安全套是有缝隙的,这个缝隙比病毒缝隙大,病毒无处不钻。张建新教授解释说,艾滋病不会随着传播程度变得越来越强,致病率只会越来越弱,他们到人体去繁殖,再通过宿主传播出去,宿主不能直接死亡,久而久之就会发生自然选择——变异,如若宿主死了,病毒也不能存活。病毒很聪明,变异之后,宿主能够生存更多时间,亚株毒性越来越弱,但传染范围越来越强。

  介绍了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后,张建新教授围绕着该如何防范艾滋病给同学们抛出问题,同学们积极响应。他详细介绍说,对待艾滋病第一要早发现、早治疗,积极检测、避免大范围人传人现象;第二则是要切断传播途径,不去非正当场所卖血、不出入违法场所。就此,张建新教授给同学们普及了卖血和义务献血的区别,以及有些地区贩卖血浆,这个行为极易使卖血人感染艾滋病。第三则是要保护易感人群,比如说老人以及免疫力较差的人群,面对传染病应该提前让他们接种疫苗等,而面对艾滋病要时刻让他们小心警惕。

  针对国家对艾滋病提出的防治政策方针,张建新教授普及了防艾的“ABC政策”“BAC政策”以及“TEC政策”,极大提高了同学们对于防艾的了解程度,拓宽视野以及提高对未知传染病发生的警惕。最后,他就同学们的视角提出了一个问题,掌握知识就一定能预防艾滋病吗?他强调,当代人存在着一种“知行分离”的行为,这就呼吁大家要积极开展行动,不能将知识停留在仅限了解的程度上。他还给同学们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要提高风险意识,要清楚每个人可能会感染,留意在什么细节、环节下可能会被感染上;第二提高协商的能力,两个人达成共识;第三培养拒绝的能力,当代大学生要学会保护好自己,通过协商学会拒绝;第四加强寻求帮助的能力,在各个方面我们都会碰到一些无法启齿的困难,要学会找到适当的人或者机构来帮助自己,老师、家长都能理解并给我们提供帮助。

微信截图_20201203111256.png

  在提问环节,两位同学就艾滋病提出了自己的不解。第一位同学问:“艾滋病血液离开人体后能存活多长?”网络上的说法纷纭,而教授给出了中肯的意见,他说,根据不同的保存情况,有的艾滋病在阳光或者高温下存活时间很短,1-2分钟可能就会死亡。而有的病毒在液氮等条件下保存,在未来5-10年依然保持着活性。

  另一位同学问道:“有报道说某教授利用基因编辑切掉了细胞上接受病毒的某受体,而基因编辑等治疗却被社会或者国家限制,有没有其他最前端的科技方面的治疗手段能给艾滋病带来希望?”张建新教授说,基因编辑虽然能从根本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它产生副作用是我们无法估计的,这类技术也会牵扯到社会伦理问题,所以被禁止了。而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艾滋病人可以通过药物控制病情,而一旦吃抗病毒艾滋病的药,要终生吃每天坚持,漏服病毒就会变异产生耐药性,再传播就很危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长效药通过打针到体内之后缓释,能一定程度上抑制艾滋病。

  张建新教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防艾知识普及讲座,也坚定了所有人对未来防艾的信念,虽然艾滋病很强,但只要我们早发现早治疗,将病毒扼杀在萌发的摇篮之中,就会赢来胜利的曙光。这需要同学们共同努力,了解艾滋病,为防艾事业付诸自己的行动。


  相关链接:

  张建新,医学硕士,曾赴日本琦玉医科大学和东京大学学习。现任四川大学教授博导,曾任四川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导师、四川大学公共卫生教育教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四川大学公共卫生教学督导组长、四川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四川大学预防医学专业负责人,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技术合作官员。发表论著30册,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55篇,其中《青少年男性同性恋感染艾滋病风险评估量表》等研究成果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编辑:杨棋凌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