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编者按:为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标杆示范作用,促进研究生课程质量进一步提升,研究生院自2018年启动了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公共基础课和各一级学科(类别)专业课为重点,充分结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编写的《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至2020年,经学院推荐、学校专家评审、研教指委审议通过,学校已立项了三批“精品课程”。新闻中心特开设【研究生精品课程】栏目,分享这些“精品课程”基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从课程目标与定位、课程内容、教学和考核方式、课程特色和成效等方面总结梳理其经验心得,与师生读者共享。本期介绍经济与管理学院柴俊武教授在《品牌管理》课程上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柴老师有一个神奇的特点——讲课语速很快,但每一个字都能听得清楚,极少重复用语,没有废话,全是干货,每堂课都感觉收获满满,意犹未尽。”
“柴老师在营销、品牌领域造诣颇深,结合自身在顶尖咨询公司的实战经历,讲解生动、细节丰富,酣畅淋漓、引人入胜。”
“课堂上引用的案例非常新,且能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讲授内容,非常Nice。在案例讨论分析中,老师的洞察力常常对问题的诊断一针见血、直击要害,让人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置身宛如观看一场电影编导演全过程的课堂;带你与大洋彼岸的同学就同一议题展开热烈研讨;学习课程后的收获,不仅是知识的提升、眼界的开阔,还能在灵感迸发的师生头脑风暴中,为未来发展寻觅出提升之道……提起品牌打造,我校2019级MBA领航15班的学员们纷纷为《品牌管理》课程竖起了大姆指。
如何将一门高度系统化、理论化的课程诠释得深入浅出,课程负责人、经济与管理学院柴俊武教授给出一个形象的比喻:“把整个课程的推进分成‘编、导、演’三个部分,就像拍一部电影,在系统化的思维下,编剧如何编,导演怎样导,演员怎么演,将三个角色在课堂上充分融为一体,这是一门艺术。”
一本中西结合的教学“剧本”
《品牌管理》面向我校工商管理硕士开设,系统整合了经济学、营销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等经济管理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不仅是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其它理、工、文科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经过多年建设,因其出色的授课效果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思维的应用、互联网+战略的实施给传统的品牌理论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语境中,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育之路来,是执着追求精品化教学的柴俊武一直思考的问题。
怎样搭建课程的框架与内容?怎样才能让课堂更加有趣生动?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提到课程的编排,柴俊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该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对标哈佛等一流商学院经典成熟的课程体系框架,在具体内容上又根植中国本土情境,以中国本土案例及自编案例为内容,从而打造一套立足实际且面向国际的课程体系。”柴俊武分享道。
但运用西方的框架体系并不意味着就是复制粘贴那么简单,柴俊武追求对标国际却绝不照搬西方。
众所周知,管理学课堂与经典案例教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具体的课程内容建设上,《品牌管理》又讲究根植中国情境,大部分的案例均是来源于中国本土。“不管是知识点的呈现,还是案例的选取,这些内容都是本土的,并且这其中有许多案例都是我们自己开发的,有些已经入选了MBA教指委的案例库。”
在《品牌管理》课堂上,案例不仅仅有横向的中国本土化例子,更有纵向的实时更新,其重点是对营销管理的案例库进行重新修订和补充。
一是对一部分目前仍有后续发展的案例,补充完善它们的最新发展,使之内容更加完整;二是对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都非常关心的新经济环境下的中国企业营销,选择一批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企业,组织课程组全体教师,按照教学案例的规范格式,重新编写案例材料,不断丰富完善课程案例库。
基于对中国市场的一种独特的考量,柴俊武选择以西方成熟的框架为支撑点,放入中国情境的具体内容,在中西管理学的交汇中,带领学生探索品牌管理的奥秘与真谛。
一部精彩绝伦的“教学电影”
《品牌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型科学,如果只单纯依靠课程体系,想要讲好这门课,那仍有一段遥远的距离。
与单一的教学方式相比,柴俊武更偏向于对多元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于是,32个学时的教学过程中,研究型教学、体验型教学、经典案例教学的身影也时常穿插出现。
接触《品牌管理》课程之初,柴俊武会让学员们从其所在企业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具体品牌,根据学员兴趣进行分组,每一小组都有各自对应的品牌与议题,按照课程构建的知识谱图和授课进度,每组学员需逐一对相关品牌进行分析、诊断并总结,在课程结束时,再针对现实品牌以团队方式给出完整的诊断书和优化意见方案。
在柴俊武看来,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不仅增强了同学们对于整门课程的新鲜感,保证了学员们的高度参与,更在实践中综合提高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品牌管理能力。
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并不意味着毫无章法的杂糅编排,《品牌管理》的教学课堂是一个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为核心的完整体系。
超越传统教学中将知识讲授置于中心的理念与模式,该教学法将学习置于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之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小组互助方式来寻求完整的解决方案,从而帮助学生重构知识体系。
在这部精彩的教学大片里,柴俊武并不是唯一的主角,事实上,每位同学都有担任“主演”的机会。
柴俊武说,PBL教学是一个十分开放的过程,学生由传统教学中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一个具有积极构建意义的、自我学习理念和能力的主动学习者,而老师则由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递者和权威者,转变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支持者。
“其实大家都是主角。如果说在‘编’的方面主要是以我为主,那么在‘导’和‘演’上我会提前设计好,相当于是‘场外教练’,师生一起共同去推进整个课程。”在柴俊武的课堂上,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而柴俊武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促进者和资源提供者,通过控制讨论场面,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进而掌握教学的进度、深度和广度。
一座交流协作的国际桥梁
除了中西结合的课程大纲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柴俊武还“脑洞大开”,与美国名校的商科教授进行课程合作。在这一大胆的课程设计中,中美两国学生在跨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品牌管理领域的“实验”。
在这里,来自中美高校的学员们聚在一起,组成一个跨国的团队;在这里,来自中、美、意、德等多个国家、不同语言的学员热烈探讨;在这里,关于同一个管理议题,不同成长背景的学员热烈探讨、碰撞思维火花……
“跨国的同期小组研讨,它形式上跟我们国内的这种分组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实际上执行效果上会有很大的不同。”对这种跨国团队的PBL教学方法效果,柴俊武充分肯定。
“第一,由于这个团队的组建是国际化的,所以这个过程当中必然会涉及到多元化文化的碰撞。团队里可能有美国人、意大利人、德国人,当然也有可能是中国留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多元文化的碰撞,擦出智慧的花火,有助于同学们开阔国际视野,拓展认知边界。”
“第二,跨国小组的组合本身就是思维方式的碰撞。你会发现不同国家的人,对同一管理议题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完全一样的。所以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的debate就比我们单纯的国内团队研讨更加激烈。”
“第三,不同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说我更多植根于中国情境,而美国的教授更多会考虑到美国或者说其他一个市场的特点,所以这个过程当中跨国团队就可以互通有无,更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一张更加完善的知识图谱。”
“第四点就是形式的变更使得大家投入更多了。这样的课程设计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它成为一个国际团队的时候,团队的督促性就明显增强了,也就是说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会发现他们不仅代表着个人,还代表了学校,更代表了中国。这个时候同学们的契约精神、完成团队大作业的规范性就会更高,团队整体协作的效果也会更好。”
“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使之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开发、融合和优化各种教学手段,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建立完备的课程教学辅助材料,最终建设成为发挥电子科技大学以互联网+为导向的优势,适应MBA学生的需求,适合MBA课程教学需要的《品牌管理》课程体系。这就是我们课程组致力的追求。”柴俊武说。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