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人物名片:付先彪,中共党员,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2020年度成电杰出学生(研究生)。读博期间,他获得过国家奖学金2次,校级奖励2项,在Nature Catalysi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篇,SCI高被引论文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授权1项),申请国际专利1项,美国化学会(ACS)会议论文3篇,多次参加美国化工年会(AICHE)和美国化学会年会等国际会议,并作了口头报告,而且担任《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影响因子16.8)和《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等国际著名期刊独立审稿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博士在读的他曾受复旦大学材料系、中南大学应用化学系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学所邀请做学术报告;创建了知名公众号“催化开天地”,并担任主编。
身着一身蓝色西装,戴一副黑框眼镜,刚刚在清水河校区参加完青年教师(含博士后)校内政策宣讲会的付先彪坐在沙发上,开始接受采访。
麻辣里面的生活“真味儿”
问及付先彪的成长之路,从中南大学到成电,“辣味儿”一直伴随着他。
“我本科在中南大学,湖南香辣;读博士来到咱们成电,这儿麻辣,都香!”付先彪满脸灿然。湘辣川麻,涌上舌尖的刺激与爽劲儿,在中南-成电两所高校,在本科-博士两个阶段,带给付先彪不一样的感受体验。
从高中迈向大学时,付先彪自己比喻“那时候我就像一张白纸”,在本科阶段接触到许多大咖名人,听他们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在浓厚的人文氛围里面,我对中南校风——‘向善、求真、唯美、有容’的理解和感受更不一样了。”
付先彪回忆自己的本科生活,他阅读了两百多本的经典社科类书籍,其中《平凡的世界》让他印象最为深刻。“我家就是陕北的,路遥描写的生活带给我一种亲切感,不过不是因为我和他住的近就喜欢他的书呀!哈哈!”付先彪笑道。
孙少安的成熟稳重,孙少平的潇洒,路遥“用生命写作,与命运抗争”、“纪实写作”的精神,以及书中所传达出来的—“劳动带来满足”、“奋斗精神”,都对付先彪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科毕业时,付先彪以中南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全院第二的成绩保送电子科大读博,师从康毅进教授。如果说本科期间的学习培养了付先彪的人文素养,来到电子科大,在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他敲开了科研的大门。“成电浓厚的学术氛围让我得以沉浸到科研里面,做出成果!”博士期间,付先彪开发了绿色生产基础化工品乙酸的催化剂,对推动基础化工品的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atalysis(影响因子30.47),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论文被引用了71次,论文下载量过万,被科睿唯安评为SCI高被引论文(注:根据同一年同一ESI学科统计最近10年发表论文中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的论文)。据悉这是我校首次以第一单位在该期刊上发文,也是我校发表的第一篇自然大子刊封面文章。
付先彪(左一)担任课题组电催化方向小组长,指导师弟师妹做实验
“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提及如何写出高质量学术论文,付先彪这样回答道。“科技论文写作,功夫也在写作外。论文的质量高低取决于于它所反映的科研价值,而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选出好的科研课题,精巧的实验设计,投入精力做出来好的实验结果,这是高质量论文的核心;当然刚开始学习写学术论文,先要阅读大量优质论文,分析学术论文的写作范式,品味其中的写作技巧,先模仿后创造。“总而言之,难的从来不是写作,而是练就写作之外的 ‘功夫’,‘功夫’从哪里来,得从博学广识和刻苦钻研中来。”
似熊熊烈火燃烧在舌尖,火热而滚烫,口腔间的麻辣鲜香萦绕不散,在“辣”的味觉体验中,在付先彪湘川两地的大学生活里,锤炼自己的科研本领,升华了自我的人文思想。
我的武林秘籍:爱上“有血有肉”的科学
读博期间,付先彪获校博士生学术支持计划资助赴美国西北大学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博士联合培养。在2017年到2020年赴美交流学习期间,一次特殊的经历让付先彪感触良多。“我看了美国的小学课本,发现他们的教材设计非常注重对于科学思维的培养。”付先彪讲道:“小学科学课本里包含了从观察到提出问题,然后设计方案,再到执行并记录结果,得到结论,最后讨论交流的全过程。其实这就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而他们从小就接触到了!”
付先彪在美国西北大学做实验
付先彪回顾自己高中学习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之时,对于自己过度在意知识点的局限。直到他读过孟德尔自传之后,惊叹于孟德尔的才华——将数学中的排列组合应用到遗传学之中。有血有肉的科学摆在他的眼前之时,他震撼于科学的美丽与科研方法的精巧……这一切,让他更热爱科研了。
付先彪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催化绿色转化小分子至高价值化工品,也包括流动反应池的设计和二维纳米材料可控制备。“地球上的化石资源正在枯竭,最有希望的替代能源是氢能,但是氢能不具备像化石资源一样提供基础化工品,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种技术路线实现基础化工品的绿色可持续生产,这是在为未来积累科学技术,这是我所认为的自己的研究价值所在。”付先彪一字一句铿锵有力。而这份热爱、这份对专业价值的坚定,给予了付先彪持之以恒的激励,让他在科研这条路上,甘坐冷板凳,下得苦功夫。为了绿色可持续生产基础化工品氨气,付先彪提出了一种通过电化学还原硝酸盐进行电化学合成氨的替代途径,该研究成果可在废水处理(如化工废水或生活污水)和廉价硝酸盐制氨(如硝石矿附近)中得到应用,已得到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在付先彪看来,科研如同深山习武,需要“勤”,更需要“静”。“就如《大学》里所讲的——‘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做科研就要戒骄戒躁。”勤练基本功——牢固掌握基本知识,常学常新;静思生疑——提出好问题,解决真问题。“除此之外,你学问做的越深,越要求你博学广识。”付先彪认为见多识广才能让灵感对接科研,才能产生联想点,做出创造性的成果。他还坚信想象力对于做科研的重要性,要敢想敢做。说到底,科研需要博学广识、兴趣、执行力和想象力。
付先彪认为,科研虽像深山习武,需要耐得住寂寞,却不能忘记参加“武林大会”,与各路“英雄”切磋武艺。他曾多次参加国际会议,以博士在读生身份在美国化学会(ACS)年会上作了口头报告。2020年付先彪代表课题组参加厦门大学“电化学暑期学校”,电化学暑期学校邀请的授课老师是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本领域最优秀的杰出人才,并坚持“一个课题组录取一名”的原则选拔学员。在这个群星荟萃、大佬云集的“武林大会”上,付先彪斩获了“优秀学员”的殊荣,在该平台展示了成电学子在电化学方面的风采。
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学所作邀请报告
我虽平凡,却也闪着温暖的光
提及成电杰出学生答辩现场,付先彪谈到“我当时是线上答辩,但是我可以看见现场其他同学答辩,咱们成电真是人才辈出啊!”付先彪回忆其他人的表现——“你会发现有些人驾驭文字的能力很强,有的同学答辩时流利活泼……”他说到,“大家的优秀就好像一面镜子,照出你的不足,这时候你需要保持谦虚与欣赏,见贤思齐!”付先彪笑着点了点头。
还记得刚入成电之时,付先彪利用空闲时间阅读了大量中英文专著,加深了对催化和电化学基础的理解和认识,路漫漫其修远兮,有多少初入门庭的学子和他一样正在“上下求索”?
于是他秉持“共享知识,共同进步”的理念,在博士二年级的时候创建了“催化开天地”公众号,分享自己曾经从专著和文献学习到的科学知识,以及催化和电化学基础知识和前沿研究动态。三年运营,推送800余篇文章,而今已有近5万的关注量。公众号在传播催化基础知识、重要的专业论述和前沿研究动态方面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得到了牛津大学资深教授Richard G. Compton的高度赞扬。
付先彪一直担任公众号主编,他乐于分享,更乐于沟通。他经常会和硕士、博士展开线上线下的讨论,在交流沟通之中,付先彪通过进一步辨析概念性、原理性的知识,构建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网络。在知识共享中,他实践费曼学习法,最高效的学习办法就是教别人,如果要教别人,就要把复杂问题通俗易懂的讲明白,这就需要自己的“深加工”,能通俗易懂地讲明白,而由这个“简化”的要点又可以辐射出很多东西,那你也就真正懂了。由复杂到简单,再到复杂的过程,折射出来的实质是知识的传递、更新。
科研之余,付先彪腾出部分精力来做学生工作,并获评校优秀研究生干部。他还曾担任基础院研究生党小组组长,创建了党小组的特色活动—“学术青年说”,邀请高年级博士生,话学术、谈经验,将党建与科研相结合,在院内引起热烈反响。
付先彪讲道,“除了科研,还有生活,当然科研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互相交织促进”,他热爱乒乓球、电影和欣赏艺术画作,特别喜欢黄永玉先生的作品,他相信艺术总能给人带来快乐和灵感。
谈到未来,付先彪希望在高校任教,从事自己热爱的科研,教授学生自己之所学。他说“回首即将结束的博士生涯,充实而丰富,感恩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感激导师的精心指导和培养,感谢帮助过我的老师、朋友和同学,也特别感谢自己家人和女朋友的无私支持,他们给了我温暖和前进的动力。” 他也希望自己接下来的研究更“接地气”,能够投入实际应用并产生价值,为“绿水青山”贡献自己更多的力量。
编辑: / 审核: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