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编者按】2月26日,2021年学校工作研讨会在清水河校区经管楼学术报告厅闭幕。组织部、学工部、人力资源部、发规处、教务处、科研院、研究生院、国际处等8个部门和材料学院、基础院、数学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软件学院、经管学院等6个学院负责人分别作了交流发言。新闻中心特将交流报告内容整理出来,逐一发布。本文根据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张万里的大会交流发言整理而成。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汇报的题目是《借势借力,推动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快速发展》。我的汇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为什么要借势借力?
1.微电子专业平台投入大、人才培养成本高
首先是在设计平台方面,培养微电子专业人才需要EDA、测试设备,但EDA工具基本被国外垄断,软件License费用动辄数十万美金,中高端测试设备基本依赖进口。
其次在工艺平台上,培养人才需要动手做一个晶体管,基本的中试工艺线投入超过10亿元,每年超净间运行费用数百万元,制造设备与材料基本依赖进口。
2.微电子方向高度产业化,主流技术在业界
从现实发展情况来看,一方面高校实验设备落后 与产业工程设备先进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都在企业。少数高校具有工艺线,但设备老旧、与产业先进设备在原理、操作方法等差异大,实训意义不大。
另一方面,高校偏重理论教学与产业需要实践经验二者也形成对比,因此高校传统教知识做实验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专业技术升级迭代迅速,教授内容与产业脱节,还有就是高校缺乏流片经费,而企业看重流片经验。综上,高校普遍人才培养条件与产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3.我校微电子专业主要问题
我校微电子专业的发展,存在设计平台普遍缺少1GHz以上测试设备以及完整的EDA工具软件;工艺平台还停留在4寸、0.5um技术节点,与当代技术差距太大;设备种类有限,无法形成全过程有效培养;特别是缺少前沿、创新和特色工艺实验条件等几大问题。
二、如何借势借力?
1.借国家发展“中国芯”的大势
学院前期建设进入“国家队”:我们的总体情况是:获批建设9家,获批筹建19家,2016年挂牌运行;我们通过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产学融合发展联盟、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院长论坛等入主流;进一步建成国家、省、市集成电路发展咨询智库,通过加入集成电路一级学科标准制定小组,担任国家微电子领域大平台、大项目评审专家,在专业领域发强音。
我校集成电路产教创新平台进入国家建设序列:根据《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2019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办社会〔2019〕202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做好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有关工作通知》的指导精神,我校出台《电子科技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方案》,进一步加强集成电路等“卡脖子”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同时,我校产教创新平台将最大限度提升现有人才培养平台水平和能力,成为全国平台的一部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通过每年实训3200人(设计2000人,工艺1200人);稳定持续为行业输送高质量人才;深化集成电路产业人才供给侧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就业质量;成为成电新工科建设方案的新示范,成为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实现功率半导体保持国际领先、射频/微波IC不可替代、特色工艺实现变革;建设一批校企创新平台或实验室;解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取得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成为科技创新的新源头。
形成具有成电特色的学科体系,与其他一级学科紧密交叉,如结合后摩尔时代发展路径,以及前沿新兴半导体材料与器件,运用数学、物理、化学基础理论,成为学科建设的新载体。
通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两地IC产业协同联动高质量发展;全力建设环电子科大集成电路产业社区,成为四川省IC产业的新增长极;为重庆市2022年集成电路产值突破1000亿增添新动能;最终成为西南地区IC人才、技术、产业的聚集地,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面临的主要挑战:在办学模式、产教融合、培养规模等方面,如何满足国家对于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的建设要求?在配套经费、机制保障、关键成果等方面,如何适应国家对于产教融合平台的建设要求?这是我们思考的将面临的主要挑战。
2.借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魄力
近年来,我国100个地方城市相继出台集成电路产业专项政策,学院将坚持立足成渝,面向西南,服务全国的发展策略,借服务地方发展之机,夯学院学科能力之实。
通过建设张江国家实验室成都基地,融入并形成微电子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入新型举国体制科技队伍,彰显学校微电子领域特色和优势;有效破解成都地区缺少集成电路生产线的现实问题;补全成都地区集成电路全产业链条以及提升学校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实力。
建设成都“芯火”双创基地。成都“芯火”双创基地是西南唯一一个国家级“芯火“双创基地;该基地由高新区与学校共建共享共管,是建在成电内的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成都高新区投入5000万经费支持基地建设。我们将致力于打造成都校地合作样板示范基地,填补学校高端测试与快速封装平台空白,缓解学院公共实验设备多,物理空间紧张的局面,推进成果就地转移转化。
建设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2019年7月,学校与重庆西永微电园正式签约建设,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为基础,开展研究开发、人才实训、成果转化、产业孵化、智库合作,重庆总计支持经费4亿元。学院将通过研究院的建设,做好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者,实现校内外资源协同,成渝地区互补发展,聚焦集成电路特色工艺与微系统集成,破解校内资源不足,实现新增长。
布局上海临港新片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主导产业有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园区企业有中芯国际、新微化合物半导体、盛美半导体、格科半导体等头部企业;学院将布局产业最集中的上海地区,联合最优质企业形成新同盟,在发展中致力于形成“桥头堡”。
建设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基于以上发力点,我们考虑在人员费、人才费、平台费等方面,如何最大限度体现和保障学校利益?在独立法人、教师身份、考核指标等方面,校地合作体制机制如何满足双方要求?在布局区域、研究方向、人员分配等方面,如何平衡校内外发展资源,将成为可预见的主要挑战。
3.借行业企业快速发展的活力
围绕构建集成电路产业“朋友圈”这一核心,我们形成1个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盟、
2门校企合作课程,加入6个集成电路领域行业协会,建设8所集成电路领域联合培养研究所,打造8个校企联合实验室,聘请11位企业兼职教授,建立72 家集成电路企业实习实践基地。
校企协同方面:
人才培养上:2个项目成功入选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首届毕业生取得丰硕成果,深造率75.22%,其中出国境深造率30.97%,出国率远超平均水平,毕业生中有95.58%进入集成电路行业工作。学院育人成果和教改成效先后登上《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央电视台、“微言教育”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报等央级媒体平台,社会认同度高。
科技攻关上:产学研协同创新,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年度经费超过4000万元;共建校企实验室,2018年以来新增8个校企联合实验室。
三、发展目标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将抓住机遇,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借国家发展“中国芯”的大势、借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魄力、借行业企业快速发展的活力,更加担当、投入和智慧地开启新阶段的新征程。
学院的发展目标是:为“中国芯”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贡献成电力量;为新工科建设“成电方案”立标杆、做示范;建成国内一流“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感谢大家的聆听!
(新闻中心罗莎 整理)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