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编者按】2月26日,2021年学校工作研讨会在清水河校区经管楼学术报告厅闭幕。组织部、学工部、人力资源部、发规处、教务处、科研院、研究生院、国际处等8个部门和材料学院、基础院、数学科学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软件学院、经管学院等6个学院负责人分别作了交流发言。新闻中心特将交流报告内容整理出来,逐一发布。本文根据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徐立伟的大会交流发言整理而成。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汇报的题目是《凝聚共识 团结一心 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一流学科型学院而奋斗》,我的汇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发展背景
纵观国内和国际,所有顶尖的理工科大学数学学科的发展之路,都能看到从“教学型学院”到“教学科研型学院”再到“一流学科型学院”这样的一条发展之路,虽然走路的方式不一定相同,有些是坐快车,有些是坐慢车,但路还是这条路,这是发展的必然之路,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和学校发展战略需求的双驱动,是其成为我们学院发展的必由之路的原因和动力。
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首先,回到数学科学学院本身,我们要达成“目前还不是一个学科型的学院”的共识,我们有一级的数学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何还不是学科型学院呢?这是学院通过几代人努力奋斗获得的成果,国家肯定了我们数学人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但还需要我们去大力建设,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几代人薪火相传,持续努力奋斗下去。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这条道路绝不是平坦的。举一个例子,一流学科是有门槛的,带领大家踏过这个门槛的难度很大,冷暖个人知,但无论前面是刀山火海还是悬崖峭壁,我们既然坚定了决心,就要在这条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发展之路
一、教学科研型学院的纵深发展之路(2016-2020年)
学科建设方面:2019年上半年,电子科技大学“数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前1%,在各种排名榜上,我们的成绩均在25名左右,在原有的数值代数与科学计算(图像和信号处理中的数学建模和高性能计算)、复杂系统理论与控制两个学科方向基础上,学院拓展了4个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方向,分别是统计理论与大数据建模、分析/代数/几何、机器学习数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微分方程数值。
师资队伍方面:在2016年之前,学院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领军人才1人。在2016年至2020年期间,学院新增国家青年人才5人,高被引学者2人;学院引进了具有优秀学术背景的二级教授1人,青年教师6人;在内培方面,新增教学型教授5人、教学科研型的教授6人,校百人计划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等,学院内部人才成长渠道畅通;新增教指委委员、全国性专业学会常务理事、重大评审会评专家3人。
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在全校对工科的数学人才培养上取得一系列的成果,在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分别为1993年,1997年和2001年)后,又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的突破,涌现出张蕾、吕琦、明梅等优秀的数学专业毕业生,这些成果绝大部分以全校公共数学教学成果为基础,巩固了数学学院作为承担全校基础教学大院的优势和本色。
学术研究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方面,2016年有青年基金2项,面上项目没有;2017-2020年,学院实现了重点项目的突破,每年均稳定新增面上项目4-5项,80%由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获得。学术论文发表保持在每年300篇左右,数学界认可的高水平期刊论文逐年增加,如以2020年为例:在PNAS、JASS、SIAM、JDG、JCP、JFA等重要数学期刊上发表论文不少于30篇。
科研平台方面:参与了四川国家应用数学中心(2020)、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应用数学创新中心(2020)和锦城实验室信息数学研究中心(筹)等三个重要国家级学科平台的建设,获得了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2项(2019、2020)。
合作交流方面:学院于2017年~2020年,先后召开全国暑期数学学院院长联席会、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年会、《计算数学》和《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两刊编委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年会等在学界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均由中科院院士担任主席,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增进了友谊,增强了学界对电子科技大学的了解。
二、从教学科研型向一流学科型学院转变的奋进之路(2021-2030)
以加州理工大学数学与计算系、美国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等一流大学应用数学学科为参考,在接下来的十年,数学科学学院将不懈努力,书写从教学科研型向一流学科型学院转变的奋进之路:
学科建设方面:践行“全面”和“特色”发展相结合的理念、实现“指标导向”向“指标参考”的转变、形成5-8个左右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数学学科方向。
师资队伍方面:做好预聘长聘试点工作,实现分类发展和评价、青字号学术水平和活跃度之上不少于30人、国内有影响力的学者不少于10人。
科学研究方面:面上项目起步,重点项目成常态,争取在重点研发计划/创新群体等方面取得进展,在工作指导中不以SCI篇数论英雄,不以SCI期刊论高低,主导建设完全自主可控、建设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科研平台等。以创新性的学术工作为牵引,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奖或科技进步奖的突破。
人才培养方面:面向工科开展高质量的全校工科数学教学,数学专业(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培养达到高水平(入选拔尖2.0计划,进入一流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
2021计划
我们离建设学科型学院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要缩小这一差距,迫切需要开展好接下来的工作。2021年数学科学学院的工作重点是:
遵循数学学科发展的自身规律与特点,凝心聚力、锐意改革,化解内部矛盾,释放内部集聚的能量,更好吸取外部的能量。当下正是改革的恰当时机。
积极拓展学科发展资源:全院师生要群策群力,积极拓展学科发展所需的空间和资源。
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尤其是有学术影响力人才的引进、做好专任教师和高层次青年人才的引进工作、开展预聘长聘制的试点工作。
改善青年教师成长环境:发挥资深教授的引领作用和青年教授模范作用,实施基础型荣联青年学者、应用型研究团队建设、青年教学研究团队等的分类发展,在青字号人才内培方面,积极争取学校向数学学科和数学交叉学科的倾斜优惠政策。
改革业绩考核与激励标准:实行分类评价,找到合适的定位(比如阶梯式教学收入);参照一流学科学院的标准,优化激励标准。
加强科研协同合作:做好数学学科内部以及与工科的协同,积极建设理工融合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平台;建好三个参与建设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建立Adjoint faculty 制度等。
谋划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驱动力:继续加强工科数学课程组建设,杰出人才进入课程组;优化博士生导师指导准入制度,加强质量与过程监控,实施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与欧美高校开启实质性合作等。
过去几年,学院一直坚定地走在教学科研型学院的发展之路上,下一步我们需要积极谋划,践行全面和特色的发展相结合的理念,为成为“一流学科型学院”不断蓄力。
最后,我谨代表学院退休和在职的全体教职员工、全体校友和在校同学,真诚表达对学校对数学学科发展的大力支持;感恩学校对我个人的信任和家庭的关怀,站在“十四五”的起点,我相信只有更加努力地投入工作,才能早日实现数学学科发展的既定目标。
感谢大家聆听!
(新闻中心罗莎 整理)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