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3月16日,学校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邀请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顾佩华教授作了题为《后疫情时代新工科再出发:可适应融合创新工程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的报告。校党委书记王亚非主持会议。
在报告中,顾佩华教授首先分析了“后疫情时代”新工科再出发的时代背景。他指出,为了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新工科建设应运而生。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引发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环境变化,进一步影响了国际科教合作的生态,国家新基建、新产业和经济双循环发展战略也都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新工科建设要结合“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环境新变化和国内发展新需求再调整、再出发。
结合马斯克的颠覆性创新案例和以色列创新创业经济发展的启示,顾佩华教授指出,高校既要培养出马斯克这样的创新企业家,还需要培养大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工程师,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共同探索工程教育新模式,培养适应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创新人才。
他详细介绍了天津大学在“新工科可适应融合创新模式”方面的探索。他指出,新工科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培养,融合新文理教育、多学科交叉的工程教育和个性化专业教育,培养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和创新的工程师、企业家、未来工程科学家和领导者。为此,应建设面向未来科技发展的多学科和跨学科的教研学融合、学校/企业深度融合、国际/国内深度合作、本硕博贯通的校院两级人才培养平台,努力创新工程局教育模式。
他还深入分析了汕头大学OBE-CDIO工程教育改革案例,对比研究了欧林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外一流大学工程教育改革经验,全面梳理总结了“新工科可适应融合创新模式”的特点和优势。最后,他引用美国高等教育咨询专家Ruth Graham在《全球一流工程教育发展现状》报告中的话指出,“工程教育进入了快速和根本性变革时期,最好的工程教育不限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和小而精的学校,新的竞争者将为未来卓越工程教育建立新的标准。”
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围绕“新工科可适应融合创新模式”的平台建设、课程设计、融合创新等与顾佩华教授进行了交流研讨。
王亚非代表学校感谢顾佩华教授的精彩报告。他说,顾佩华教授的报告为我们在战略性、全局性高度把握新工科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有很强的启发性,分享的许多新工科教改经验对我们谋划新工科建设“成电方案2.0版”很有帮助、值得借鉴,电子科大和天津大学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为新工科建设“中国方案”作出更大的贡献。
校领导班子成员,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中层领导人员、二级党组织党支部书记代表,各学院教师等在线参加学习。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