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成电讲坛】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与成电学子畅谈巴蜀文化
文:张念恒 张诗晗 图:赵茂源 来源:软件学院 时间:2021-03-29 3723

  “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3月25日,“著名巴蜀文化研究学者”袁庭栋做客成电讲坛——信雅系列讲座,以《巴蜀文化的主要特色》为题,用生动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巴蜀文化的主要特色,激发起成电学子对巴蜀文化的浓厚学习兴趣。

 IMG_7933.jpg

  “巴蜀文化大家都清楚,就是我们四川的传统文化。但是为什么不叫四川文化,而叫巴蜀文化?”袁庭栋首先提出一个引起同学们思考的问题。“四川盆地历来都是有变化的,现在讲四川文化,实际上是讲四川盆地中含属的文化,并没有包括几个大的少数民族,所以我们用巴蜀文化这个概念来代表几千年来四川盆地中含属的文化比较恰当。”袁庭栋解释道。

IMG_7944.jpg

  “成都和重庆都在四川盆地这一个“大碗”里舀饭,我们就是一条江的上游和下游”,而有的学生把“巴文化”和“蜀文化”分的很清楚,袁庭栋认为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共性大于个性。由于成都自汉代开始就一直是四川盆地的行政中心,所以巴蜀文化的典型特征和代表就是在成都。在改革开放之后,巴蜀文化的主要特征一直是一个研究议题,袁庭栋思考了近三十年得出结论——巴蜀文化主要特征是“包容”。

IMG_7941.jpg

  “逢山开道,遇水造桥”,巴蜀文化不止拥有“引进来”的包容特色,而且拥有“走出去”的开拓精神。袁庭栋表示,“《蜀道难》中写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古代巴蜀的确交通不便,但我们的祖先最明智的地方就是知道四川周围高山连绵、道路崎岖,便有意识积极同外界交流,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走出去,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如今,川北还有很多古栈道遗迹,全世界种类最多、记载最全的索桥也都在四川。研究表明,全世界最早的栈道就是四川到陕西的蜀道,至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全世界最早的索桥也是起源于川西地区。这些先祖们为了解决交通困难而通过长期奋斗得到的成果,正是巴蜀文化“走出去”的象征,激励着当代人不畏困难,一往无前。

  讲座最后,袁庭栋寄语成电学子,希望同学们能够不断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用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坚定文化自信,矢志奋斗,用青春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相关链接:

  袁庭栋,1940年生,四川绵竹人,著名巴蜀文化学者。1965年四川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1968年供职于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参与筹建巴蜀书社。著作有《张献忠传论》、《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合作)、《中国古代战争》、《古代职官漫话》、《巴蜀文化》、《周易初阶》、《话说四川》、《锦绣成都》、《巴蜀文化志》、《巴蜀文化图典》(合作)《天府的记忆》、《成都街巷志》等。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