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成电讲坛】非遗传承人郎佳子彧谈传统艺术
文:罗彤 来源: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 时间:2021-04-20 5086

  4月16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做客成电讲坛,为成电学子带来主题为“传统即创造——传统艺术之我见”的精彩讲座。

微信图片_20210420101530.jpg

  讲座一开始,郎佳子彧热情地同成电学子介绍了面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表示面人即是面塑的学名。面人郎指的是一种身份,面人指的是行业,郎是姓氏,象征着大家对郎氏家族手艺的认可。

微信图片_20210420101523.jpg

  接下来,郎佳子彧介绍了自己的各种作品。从有所要求的“命题作文”作品,到自由发挥的“散文”作品,都包含着手艺人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生阅历。他谈到,如果把眼界放到艺术史,可以看到“客观”已经离场了,艺术更看重思想的传递,而不是以前单纯为了炫技而产生的技艺的堆叠。由此,郎佳子彧引出:“艺术是对艺术家自身的延续。”其次,在杜尚的艺术作品《泉》中,似乎暗含着艺术终结了,艺术把自己杀死了的含义。但是艺术可以在传统艺术中被拯救。因为传统艺术讲究的是技术。

  随后,郎佳子彧分享了一个艺术界的讨论:在艺术家的队伍里面,有的人就是想要敬畏先贤,有的就是想去标榜现在。郎佳子彧产生了创新的想法。他说道:“改变并不意味创新,创新是指在时代脉搏下发展。”因此郎佳子彧选择通过新媒体平台唤起老百姓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其次,他谈到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要自知,不然的话就是盲目自信。

  在提问环节,同学提问:“我参与过皮影和剪纸的两个非遗项目,请问如何在创新下保持艺术品原有的品质?”“不要管别人的看法,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只要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下不断地做就可以。因为今天你自己的创新,就将是未来的传统。”

  本次讲座深入浅出,通过具体的艺术作品和专业的艺术理论,贯穿艺术家自身的人生经历,带给成电学子润物无声的艺术修养。


  相关链接:

  面塑是中国民间工艺的一种绝活儿,俗称面人或江米人,用两只灵巧的手捏制成造型各异的微缩人物或禽兽花鸟的形象。近代面塑名家,以北京的“面人郎”——郎绍安为代表。他闯南走北,尽尝人间喜怒哀乐,并将之体现在他栩栩如生的面人世界里。1957年,著名作家冰心采访他时,看到他“吹糖人”、“卖糖葫芦”、“打糖锣”等作品,使这位儿童文学家跨越时空,重新回到她幼时所熟悉的北京街头巷尾,“心头涌起的都是甜柔与辛酸杂糅的味道。”她的《面人郎采访记》后来曾被辑入中学的语文课本。如今,面人郎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郎佳子彧是其第三代传承人。他是“95后”,也是“非遗传承人”、“北大研究生”、“网络视频达人”、“最强大脑”参赛者。他用他的方式,在传承面塑手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在传统的艺术的道路上,开辟了新的发展之旅。古今中外、虚拟现实,都是他创作的灵感之源。不论是综艺节目、还是短视频平台,都是他宣传面塑艺术的方式。



编辑:杨棋凌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