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社会科学网:【思政讲理】思政“青椒”成长的三大要务
文:赵乐 来源:社会媒体 时间:2021-04-26 3582

  在为民族复兴强势出征的道路上,中国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需要青年以时代新人的姿态努力奋斗、倾情奉献。思政课背靠“新时代”,立足“中国化”,给缜密的理学和精尖的工学予人文社会科学的温润养护,以现实的鲜活素材引导青年将爱国情和强国志化作报国行,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办好思政课,结合好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教师是关键。

  刚刚完成由学生到教师身份转换的思政“青椒”(青年教师),是思政教育战线的新兵。他们怀揣真理铸魂、思想育人的梦想,也面临站稳讲台、做好科研的成长历练。在从研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到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转型之路上,完成知识的丰富、经验的积累和师德的修炼这三大任务尤为重要,这样才能在个人成长、学术成长和职业成长中,保持政治立场底色,坚守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原色,弘扬师德师风本色,增添教学和科研亮色,培育属于自己的特色,绽放最美“五色”。

  要以纳百川、容学问的态度丰富教学

  从内容上看,高校思政课首先是“政治课”。从政治的源概念来说,政治乃众人之事,政治所围绕的议题涵盖了所有公共领域的价值评估与制度设计,还有各类涉及权利义务、目的手段的政治现象,几乎囊括了人类生活的全部。因此,将思政课定义为“政治课”,不仅不是窄化了这门课程的授课范围,反而是对课程知识资源的扩充。

  另一方面,思政课绝非内容水一水、语言皮一皮的“闲谈课”,在用生活化的语言给学生留下印象的同时,更要给学生留下东西。那些受到老师点赞、同学欢迎的思政课,往往能够在课堂上建立起课程与学生个人之间的联系,提出认识自己、认知中国、观察世界的观点和看法,在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成果的同时,搭建从理论世界到生活世界的桥梁,散发从政治哲学到人生哲学的能量。

  破解思政课的内容与形式之局,让课堂充满“干货”、给学生上“硬菜”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系统地看,文化既包含物质文化又包含精神文化还有制度文化,既有历史,又有现实,更关照未来,这就明确了思政课的内容范畴,即要讲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讲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和面对世所罕见的疫情大考的具体实践,讲透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因此,从青年教师自身出发,应以纳百川、容学问的态度做知识的储藏器,以大量的阅读和学习做知识的处理器,力争能像许多前辈老师一样,在“古、今、中、外”四个方向找出阐述原理、解释问题的门径与方法。

  要以讲方法、用新招的路径积累经验

  要把有价值的课讲得有意思、有意义并不容易。“为什么我们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对已经通过本、硕、博多年学术训练的青年教师而言,为什么学了那么多年思想政治教育,肚子里有了一大堆的中国故事,依然讲不好这一课。缺乏经验、没有方法是重要原因。

  我们说学生走入课堂时是“一张白纸”,其实他们已经被互联网海量信息包裹并影响。教师和书本已经不再是培育思想品德的唯一途径,一些恶搞或调侃的网络流行语都能成为他们眼中使自己“醍醐灌顶”的金句,生硬的理论词汇和枯燥的文字编排天然地与喜欢新潮的年轻人拉开了距离。在这种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所要面对的学生需求表现出了变繁为简和由简入深的“二律背反”:即当我们堆砌严肃的概念和复杂的历史材料时,其实他们更愿意以“为什么”的困惑开头,以“原来如此”的顿悟结尾,在兼有辩证法和历史感的情景中完成从“老师的认识”到“我的认识”的转换。当我们用时髦的网络语言装点课堂时,其实他们需要的是用专业的理论和深刻的逻辑去拆解、辨析那些看似平常甚至戏谑的东西。

  当然,这种用概念套生活,又从生活对照和具体化概念的教学互动,通过文字表述确实浅显易懂,一旦越出纸面落到实践中,也会出现各种问题。跨越哲学、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门类的“多栖学人”在青年教师队伍中并不多见。青年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职业本色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业务本领之间存在一定张力。如何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研究方向融通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教学,如何基于自身优势和学术专长,在教学模式、语言表达和知识结构方面优化设计并取得良好效果,是青年思政课教师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

  着眼于互联网时代环境,在实践中反复历练就会发现,比起平铺直叙,学生们对于问题是敏感的。问题导向永远是打开教学方法的金钥匙。从青年教师自身出发,需要在深耕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结合自己对问题思考的变化,作出具有前后比较性的解释,并且在日益增加的教学经验中不断探索新的技巧。

  要以立德行、善人品的意识修炼师德

  我们总希望学生在告别课堂离开学校时能怀着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敬业、精益、协作和专注。因为对个体,这是在复杂的人世中得以立足,闯出一片天地的基本保证。对国家,这是从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应对贸易阻击时以核心技术争取胜利的实力底气。而如何以工匠精神感染学生,如何能将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融入思政课堂,融入学生心中,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爱岗敬业的匠人情怀。

  匠人情怀意味着教师需对教育事业心存热爱的同时保有敬畏。青年教师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是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实践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但另一方面,年龄在40岁以下、由80、90后组成的青年教师们,生活在和平环境中,没有亲历过血与火的革命锤炼;长年学习在大学象牙塔内,缺乏在艰苦复杂环境的基层历练。面对生活世界的琐碎,要在复杂曲折的社会现象和矛盾困惑中保持政治定力,能使青年教师们支撑下去的,不是“饭碗”也不是“兴趣”,因为“饭碗”可能会放下,“兴趣”有可能会转移,但若能对自己的职业有强烈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在工作中实现属于自己的专业深度和专业价值,才会对这份职业产生真正的热爱。一个有理想、有信仰,对职业充满热爱并且脚踏实地的思政课教师,在当前这个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最好的发展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不断繁荣的今天,自然可以在播撒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种、收获学生信仰之花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和人生价值。

  因热爱而珍惜,因珍惜而自律。师德培育不能凭一时热忱,需要长期的修身律己和不懈的自我约束。在向学生传递思想火炬、带来理论温暖时,自己要有良好的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和道德修养;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时,自己先具备堂堂正正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风范。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曾这样表露心迹。那么,刚踏入思想政治教育事业道路的青年教师也应该如此去表达我们的志愿:我们的使命绝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他人的幸福和完美,我愿意为学生意志的坚定、思想的崇高,同时为他们的幸福而努力终生。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报道链接:http://www.cssn.cn/sxzzjypd/sxzzjypd_bwsf/202104/t20210425_5329152.shtml


编辑:  / 审核:  /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