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本科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学校举行新生研讨课专题交流报告会
文:王晓刚 图:逆光摄影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1-07-19 13136

7月16日,“本科教学专题交流报告会:新生研讨课”在清水河校区经管楼报告厅举行。校长曾勇出席会议并讲话。

IMG_0369.jpg

教务处处长黄廷祝主持报告会,并介绍了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开设新生研讨课的历史和理念,以及我校近几年来全面开设新生研讨课(纳入通识教育学分,每个新生必修1学分)的情况和成效。他说,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是全世界大学教学管理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大一新生的教育尤其关键。新生研讨课旨在帮助新生完成生活、学习上的适应和转化,学校面向所有新生开设多元化、跨学科、跨专业的新生研讨课,以激发学术志趣,启迪思维,开阔视野,适应主动学习和研讨的方式。

随后,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孙锐副教授、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曾慧中副教授、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朱晓章副教授、外国语学院周劲松副教授等4位“新生研讨课”示范课主讲教师代表分别介绍了课程的定位、理念和做法。

IMG_0380.jpg

孙锐介绍了《智能机器人——未来世界的统治者?》课程的总体情况、主要内容、环节设计、评价方法及学生反馈。该课程以当下热门领域“机器人+人工智能”作为课程的范畴,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并通过开放式的描述和“宽严相济”的方式,鼓励学生在掌握规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开放式讨论和质疑,培养理解、分析、思考、辩论、交流的能力。

IMG_0394.jpg

曾慧中介绍了《电子工程师眼中的咖啡》课程的构思和设计。他以咖啡为引子,向同学们展示自己做“摩卡壶的物理”趣味项目的全过程,示范如何以工程师的视角研究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掌握“提出问题-查阅资料-主动学习/灵活应用-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并引导学生动手做“手机光谱仪”等小项目,让学生体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IMG_0402.jpg

朱晓章从初心、方法、氛围、内容、成绩等方面介绍了《集成电路导论》课程的理念和做法。在内容上,他合理把控深度、努力拓展宽度;在方法上,他通过合理分组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提升参与性,鼓励学生成为“知识分享型UP主”,并把许多工作做在课前,确保学生分组分享的质量。他希望学生尝试大学必要的主动学习、体会受用一生的表达能力、埋下行业理想的一颗种子、点燃探索好奇的星星之火。

IMG_0410.jpg

周劲松结合《踏上翻译之路》课程介绍了自己的理念和方法。他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型研讨课的组织方式,可以概括为“散-收-升”的“课程方法论”,“散”即通过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讨论;“收”即在倾听、概括、提点学生的基础上,解惑、授业、传道;“升”即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的思考,帮助学生学会发散、综合、创造,打开窗户看到不同的风景。

与会老师就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如何把控课堂质量等问题与4位老师进行了交流。

IMG_0414.jpg

曾勇表示,听了四位老师的分享收获很大,得到了一次愉悦的精神享受。这四位老师的新生研讨课都以“唤起好奇、激发潜能”为核心理念,但风格迥异、各有精彩,百花齐放、姹紫嫣红,希望学校有更多这样的新生研讨课,让所有新生都能在听课时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的新生研讨课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希望大家持之以恒地建设好、开展好新生研讨课,特别是在新生刚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就为他们提供有益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希望新生研讨课的着眼点更加开阔,坚持面向全校学生,吸引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地参与学习,让学生的人生道路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可能。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