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本科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建设一流本科】“做”为主线、“学”为目的、“教”为手段
文:罗莎 图:课程组提供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1-08-25 19659

  “课程知识面宽、系统性强、发展更新快,为了跟上技术发展的趋势,课程教学很容易陷入知识细节的海洋……”熟悉地罗列出“微处理器与嵌入式系统设计”课程(以下简称“微嵌课程”)的特点与现实状况时,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阎波教授刚风风火火地赶回办公室,此前,多名大二的本科同学正在课后围着她,热烈地探讨在这门挑战性课程上遇到的问题。

1.jpg

  作为学校3+6核心课程的首席教授,嵌入式微系统设计是阎波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她和教学团队的老师们一起不仅主编了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微处理器系统结构与嵌入式系统设计》,还主持了国家一流线上课程“微处理器系统结构与嵌入式系统设计”建设,在项目式教学(PBL)改革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挑战性课程教改中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探索之路。

项目式教学:化解学做“两张皮

  “仅仅是讨论现代微处理器系统在物联网、集成电路设计、深度学习、边缘计算这些层出不穷、炙手可热新技术领域的应用特点,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更头疼的是:无论讨论多少次,在面对项目需求时,学生还是茫然不知如何下手……” 阎波说。

  随着计算机与其他专业技术不断渗透整合,新的技术研究和应用热点持续催生,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长内,更好地将原理性的系统知识体系与前沿性的技术应用有机融合?阎波想到的办法是:让学生先下去动手做项目。

6.jpg

  有别于常规课程先课堂讲授/讨论、再实验操作/设计的组织方式,微嵌课程采用“以做带学、以学带教”的教学模式,从解决学生在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需求出发,达到“学”与“教”的全面融通。

  选课刚一结束,阎波已经建好了QQ群,同学们自行组队,假期里小组讨论的任务就是选定一个项目方向并撰写项目规格文档。期间阎波也会主动与学生交流两三次,帮助大家理解如何进行项目选题,当然也为了减轻同学们面对“挑战”常见的焦虑与压力。

  “不用先着急学完教材上的“知识点”,先看看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从小处入手,去生活中找。”开学第一周,阎波会先讲选题,往往是师生在热烈的互动中,分析比较选题的合理性,再据此给出针对性的建议,鼓励同学们放手去做。在这样的课堂上,同学们往往能脑洞大开,思维活跃,积极思考怎么样用嵌入式系统技术将我们的生活改进得更舒适:

  如基于运动,思考在自行车上装配测速、测温、测pm2.5指数等的电子设备满足骑行爱好者的需求;基于生活,提出宿舍亮红灯标示错峰洗澡的感应探头设计;基于爱好,想方设法寻找智能小车相关选题,打算做好后参加相关竞赛……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动手去尝试解决面向生活实际应用的问题。

  阎波坦言在面向物联网应用的实践中一头雾水、碰到很多问题一定是常态,虽然教师不为学生具体指定要做什么可能会存在选题比较散、效率不够高的问题,但同学们在做的过程中会发现各自遇到的问题会存在某些共性,这个时候教师再及时进行课内总结与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的习惯。

  如讲到硬件结构时,就让大家把买的板子都拿到课堂上来,同学们相互看一下各自购买的板子有什么区别,然后阎波就会把跟这个版块相关的知识以生动的方式讲授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培养“计算机意识”:学习和动手的迭代升级

  作为学校面向工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计算机类核心课程,该挑战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微处理器及嵌入式系统的架构、组成及工作原理,熟悉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法与开发流程。

  在这一目标下,阎波认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很重要,达成所教学生“能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自然而然地应用于其专业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性人才”,则是她一直以来的追求。

4.jpg

  阎波说,同学们往往存在认知上的误区,以为学完了课程才能去做项目、考完研究生之后才能去教研室做科研,但我会告诉他们,首先,并不是学完了才能做;其次,也并不是学完了就能做;第三,会做也不等于学会了,如果一直做不讲究方法也没有实质的提高。

  学习和动手一定是迭代的,最佳的方式,其实是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去不断学习总结,“所以我跟大家讲,不管你是一年级还是二年级,其实都可以开始做项目”。

  刚进入微嵌这个领域,对自己不熟悉的事情,该向谁请教?该如何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去淘到完成相应项目所需的材料?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遇到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又该怎么办?

  新工科首先要求学生是要能够解决复杂问题,通过挑战课程,面上是培养做事的方法,背后是训练学生的科研素养,学习知识固然重要,基于项目学会随机应变地去处理问题、与人沟通、简化任务也是重要的能力,逐步培养起自己多种方式去完成任务的综合能力。

  “你周围的资源其实很多,不仅可以找班上老师请教,也可以寻求其他学院老师、甚至国外老师的帮助;还有学校的师兄师姐可以咨询”,“如果要上某宝买板子,您甚至还可以去问老板,对吧?”阎波笑着说。

联合教改:“科技”和“英语”的完美“嵌”合

  在坐校车的路途上,阎波常与外国语学院胡杰辉教授就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作交流,两人基于自己熟悉的教学领域热烈探讨的结果,是诞生了这门课程的另一特色——“在英语中学微嵌,在微嵌中用英语”。

3.jpg

  在课堂上,微嵌课程与外国语学院开设的《科技英语写作与陈述》课程一起试行联合教改,两门课的部分教学时间互“嵌”,完美地把“科技”和“英语”紧紧“嵌”在了一起。鼓励学生结合项目学英文,引导学生在真正的实际应用需求中熟悉并理解英语写作与陈述技巧,提高本科生专业科技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仅能鼓励学生结合项目学英文,还能提升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应用英文沟通和研讨的能力。学生获得更高的学位,会有更多与国外学者交流或出国学习的机会,这时科技英语对学生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包括学生之后进行更深入的科学研究时,需要翻阅的资料,甚至自己写的论文都要用到英语。

  先做后学的方式充分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多东西都是学生靠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想办法查资料现学的,不再是老师给同学划重点,而是学生给自己找重点。

  而让学生用同样的学时、在同一堂课上学了两门课,边学边用,在同学们看来更是收获了奇效。“新颖有趣”,对于这门颇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课程,上课学生们都有同样的感受,“能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自由发挥,让学生敢于试错”,这在学生后面的科研项目中能帮助学生避免很错误和不必要的麻烦,提高效率。

  这门课最大的挑战是跟英语结合在一起,撰写文档和表达的时候常常感觉力不从心,但是经过这门课之后,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信通学院王怡[Alex3] 这样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

  有同学在评教中写到感到很幸运,遇到这样的老师这样的课程,实打实的训练了自己的科研素养和能力,这个很重要,对学有所获有了新的认识。虽然最终做出来的东西我还不是很满意,但相信未来在研究生阶段还愿意基于目前的兴趣启发,继续再往下做下去。

  “每个人起点不一样,我们主要是看学生个人的成长与收获,你可能并没做出特别炫的东西来,但老师看到你真正是花了力气,就是真有进步了”,课程的评价及考核方式设计“非主流”,特别看重个人的获得感。

  看到我们电子科大的大二同学、甚至是大一学子,不仅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开发环境与设计流程,懂得仿真、调试与验证,还具备一定的系统问题定位和故障排除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从关注社会、关心民生入手,勤于发现问题、用于解决问题,能够理解项目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明白基本的学术交流规范,在今后面对棘手问题时,能够积极主动寻求团队合作、寻找有效资源这就是我和团队最感到欣慰的结果,阎波由衷地表示。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