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的智慧结晶,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蕴含着十分丰富的铸魂育人资源,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着更基本、更深厚、更持久的文化力量。高校思政课作为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的铸魂育人核心课程,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就需要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支撑。新时代在推进高校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应积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华民族精神基因,不断发挥关键课程作用,切实履行好“铸魂育人”这一重要使命和神圣职责。
1
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充实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内容资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集中体现为贯穿其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大学生处于人生的 “拔节孕穗期”,最需要有充足的精神营养来精心引导与栽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为其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第一,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充实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内容资源,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核心思想理念,主要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为大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新时代丰富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文化资源,就是要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使这些情感真挚、鲜活有趣的内容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使大学生在体悟古人思想精邃富赡中汲取文化滋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赓续中华传统美德,充实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内容资源,助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储备人才,须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等等。将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到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内容当中,特别是通过古人高尚品格的故事把抽象理论和深奥哲理讲活、讲透、讲实,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引领社会风尚。
第三,赓续中华人文精神,充实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内容资源,促进大学生养成高尚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青年,强调“广大青年一定要锤炼高尚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人文精神,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将这些丰富的人文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内容当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努力成长为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2
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仪式 创新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手段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通过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仪式,创新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手段方式,鲜明地体现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相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了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当前这些优秀文化仍然以其独特的活动仪式得到传承和展现,主要包括传统节日、纪念活动、礼仪习俗等,具有鲜明的生活性、趣味性、感染力。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仪式推进高校思政课的铸魂育人,能够有效推动高校思政课育人手段方式的创新,有效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渗透力和亲和力。
第一,运用传统节日创新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手段方式。传统节日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自然崇拜的祭祀活动,是一个民族深沉的历史记忆和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一个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运用传统节日推动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就是让大学生融入到传统节日当中,实现育人手段方式的生活性、工具性和价值性的高度统一,使大学生在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中体悟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和一脉相承,不断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知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第二,运用纪念活动创新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手段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纪念活动,以“爱国主义”内涵为例,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中华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烈士纪念日等,这些活动都鲜明地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充分利用这些重大纪念活动,能够使学生在体验参与、氛围熏陶和情感浸润中了解历史、接受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运用礼仪规范创新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手段方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注重“以乐化人”。孔子认为:“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政刑,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将“乐”视为与“礼、政、刑”并列为统治阶级治国化民的四种基本方式。新时代,国家根据承接传统习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建立健全各类公共场所和网络公共空间的礼仪、礼节、礼貌规范。这些新时代礼仪规范成为推动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重要手段方式,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引领礼让宽容社会风尚的形成。
3
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辐射性 营造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浓郁文化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思想精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性、民族性、群众性特点,深深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滋养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广辐射性,为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实施营造了浓郁文化氛围,有助于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
第一,学校层面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到育人过程中。学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和大学的日常生活中,并在相关专业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和中华文化公开课,推出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线开放课程。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举办中华经典诵读比赛,使大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其中的文化蕴含,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品味。
第二,家庭层面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亦被称之为育人的摇篮,是大学生价值观念养成的起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要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特别是家长要做到以身作则,对大学生的教育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用正确价值观念塑造大学生美好心灵,自觉传承中华孝道,感念父母养育之恩,使大学生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成才。
第三,社会层面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产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坚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积极创新形式和载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相结合,与商业营销形成互动,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规划设计推出一批传统文化旅游线路,引导大学生在文化旅游和休闲娱乐中感知中华文化,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使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娱乐休闲中感受浓郁的文化氛围,汲取其中丰富的思想内涵,筑牢自身的理想信念。
【本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子项目“中国共产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毛泽东到习近平”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报道链接:http://news.cssn.cn/zx/bwyc/202109/t20210902_5357319.shtml
编辑: / 审核: /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