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随着21世纪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逐渐进入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同时科学家也一直在思考着如何让机器真正融入我们的现实生活。9月15日下午,成电故事“银杏黄”系列讲座第二讲邀请到学校机器人研究中心主任程洪教授给带来题为“人与机器共舞”的精彩讲座,深入阐述了当今社会人工智能发展的历程。
讲座伊始,程洪教授热情地欢迎了大一新生,祝贺同学们在夏天的拼搏中脱颖而出,于秋天收获的季节来到成电。程洪教授希望同学们能在这个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这是学习的起点,更是未来大家对人工智能了解的起点。人工智能与人机智能有着显著的区别,人工智能的概念更为广泛。而人机智能则是用机器模仿人的智能,这对于算法的要求、功能的逻辑模块更高。
在设计机器智能时,科学家需要大量的训练样本、数据,构建较为完整的训练模型。程洪教授这样比喻,婴儿不是生下来就会叫“妈妈“的,而是通过后天不断地训练、重复,在人的脑子里形成反射才能构成回路接受信息;机器也是一样,需要大量的重复数据模型,但是机器较人的学习能力差太多,并不能做到小样本学习。
接下来的讲座中,程洪教授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驱、发展历史以及应用领域。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一门新学科,这个领域中可以划分为专用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以及超级人工智能,而当今科技发展的水平不足以让机器超越人类的预测与思考,也并不能够单纯的认为人工智能能够替代人类的工作。对于发展瓶颈期的问题,程洪教授解释道,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仅依靠工程师就能解决,芯片和器件是技术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的芯片和器件行业都算不上最顶尖,只有夯实基础设备,才能在此之上做更深的研究。
人工智能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最为热门的便是人工智能芯片。和一般的CPU不同,新技术的芯片更加小型化、低功耗同时还能进行大数据处理,如何平衡、结合这些需求是当下智能芯片的主要发展方向。广义的人工智能具有智能性、仿生性以及最重要的社会性,在今后的科研中,封闭的人工智能也逐渐开放到人机智能,从局部的响应融合到整体的认知仿生学,从而实现人机共融的社会。人机智能技术是一种基于混合智能的新型技术与系统,在高动态环境中实现复杂任务,关键应用于在系统建模、多模态感知、协同认知、协同控制和混合系统架构等领域。
程洪教授提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决定国家命运。国家的发展以及共同富裕要靠科技,真正未来的高科技要做到实体化、高水平,现代工业4.0正在全面开展,个性化与数字化服务普及每个老百姓。企业的智能生产、智能设备、智能能源管理、智能化供应链管理,这些都离不开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未来的制造业将会由大数据驱动转向服务行业。程洪教授详细介绍了其团队人工智能研究在医学领域的重大研究成果——外骨骼机器人,这是康复医学界中的重要突破,被称之为医学奇迹。
在讲座最后,程洪教授播放了一段央视卫视的《机智过人》视频剪辑,其中讲述了外骨骼机器人帮助残奥会火炬手林寒、绵阳高位截瘫女警官黄曼的故事。在中国还有很多这样的青年人,他们在最宝贵的年龄失去了行走的能力,而外骨骼机器的诞生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希望,更是照亮人生的曙光。他说,科研不能只专注一个领域,垂直的创新比较有限,横向的交叉才能有所突破。科学发展终究是要为人类服务,科技进步则人类进步,生命健康是百姓们亘古不变的关注,而人工智能在康复医学中也要做到信息化,将数据、互联、可视、智能紧密结合,更高效率、精准化地帮助病人恢复,治愈疾病带来的伤痛。
提问环节中,有同学向程洪教授请教:“未来的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的数据,那么是不是只需要数据而不再需要工程师?”程洪教授回答,人有人用,机有机用。数据有数据的用处,工程师也有工程师的职责。机器的学习能力是有限的,它只能对现有的数据模板进行算法分析,即使是数据不断积累,很多突发状况还是无法预知,这时候就需要人为的监控、干涉以及处理。数据不一定重要,但是人工智能需要数据的积累以及工程师的不断创新改进。
编辑:王旭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