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川观新闻:指纹被仿造,未来识别用“脑纹”?
文:徐莉莎 高杲 来源:社会媒体 时间:2021-11-16 3157

利用3D打印技术、特制胶水等仿造指纹,从而破解手机、指纹锁……类似的手法早已从银幕被搬进现实。有没有同样具有唯一性,且更为隐蔽的生物识别技术?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大脑“指纹”。

近日,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Enrico Amico教授及其团队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提供了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的生物识别技术。其研究表明,人类大脑具有独一无二的活动特征,即大脑“指纹”。同指纹识别一样,通过大脑“指纹”也能精准识别不同个体。

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院长、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尧德中告诉川观新闻记者,大脑“指纹”并不是全新的概念。2015年就有外国科学家首次提出,并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证明,仅计算人类大脑功能连接,就能找到大脑“指纹”。

简单来说,上述技术是通过测量神经细胞活动时所引起的血液氧气含量变化,来观察大脑不同区域的活动情况,通过扫描出来的图像数据得到每个人的连接矩阵。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后天环境,每个人大脑内部连接的方式都不一样,可以根据连接矩阵来判断是否为同一人。

尧德中说,该研究的价值在于缩短了“脑纹”获取时间,仅用了101秒。此前绝大多数科学家都是通过长时间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来获取的,并且没有解释清楚,大脑“指纹”究竟是如何产生、何时产生的。

Amico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人类大脑最佳的“指纹”出现在测试开始的200秒左右。不过,最快仅需101秒就能获取。大脑“指纹”最先出现在大脑中的感觉区域,也就是与眼球运动、视觉感知和视觉注意力相关的区域。随着时间推移,与认知功能相关的额叶皮层区域也可以揭示人类大脑的独特信息。

这项技术在早期检测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可能具有潜在应用。该研究团队表示,下一步将对健康患者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指纹”进行比对和分析。

对于安防领域,尧德中认为,在具有极端保密需求的领域,大脑“指纹”或许有“用武之地”。但在日常生活中,目前还不具备大规模民用的条件。“设想一下,当你进入公司大楼,还要在头上戴仪器测脑电,耗时近两分钟读取‘脑纹’信息,和线下的指纹、虹膜等技术相比,还是不方便、成本高。”


报道链接:https://cbgc.scol.com.cn/news/2426840


编辑:  / 审核:  /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