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电子科技大学“科研育人核心课程首席教授”周云与学生交流学术问题。葛仁鑫 摄
看着自己亲手设计组装的无人机携带着雷达载荷飞向蓝天那一刻,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大四学生范旭祥心潮澎湃。除了动手把灵感变成现实,研究前沿问题、参与科研项目、在相关领域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大学四年,范旭祥收获满满,也找到了奋斗的方向。
在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像范旭祥一样的“学霸”“科研达人”不在少数。作为电子科技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王牌”专业之一,电子工程系在我国的电子信息装备领域享有盛誉。为了进一步突破“卡脖子”技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电子工程系像做科研一样开展党建工作,不断夯实支部根基、提升支部组织力,以党建“破壁”,将科研和育人深度融合,实现了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成立特别党小组
破解教学与科研“两张皮”
“每天不停地‘捕捉’灵感,马上和老师交流讨论,找到假设的局限性,然后接着再想,循环往复。”范旭祥说,思考成了他大学生活的“常态”。
这样的生活学习节奏基于电子工程系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以‘教’为中心,按部就班、‘船随水走’,学生学习的主动权、选择权有限。”信通学院副院长万群说,行业对高精尖技术、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让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而改革的关键在于推进科教融合,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
如何打破教学和科研“两张皮”?
电子工程系准确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组建多学科背景的研究团队、教学团队,形成深度交叉融合,是破解“时代之问”的“钥匙”。
但研究方向不同、教学的重点不同、课堂组织形式的不同……要将科研生产力转化为教育生产力,关键要在“不同”中求“同”,围绕育人找到“最大公约数”。2018年,电子工程系由信通学院“新型微波探测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杨建宇教授、吕幼新教授牵头,组成了14人特别党小组,向交叉融合的时代命题“发起冲锋”。
“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紧紧围绕学生兴趣培养,结合课程要点和通关式科研项目的需求,从自己的研究成果中筛选经典案例,形成课程。”周云是学校“科研育人核心课程首席教授”,他说,团队中的授课教师,涵盖雷达、声音和信号处理、目标跟踪、图解译等多个方向,“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通过教学工作这个‘桥梁’和‘纽带’,让大家实现了深度交流。”
周云说,以党建为引领,党员科研人员、教师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心用情搞好教学工作,目前已经构建起“案例化核心课程”与“通关式科研项目”相融合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研教互动、学研相长,最大化发挥了优秀科研人才在本科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实现了传统讲授型教学向探索式教学的转变,让学生“用以促学,学以致用”。
校地共建党支部
破解研发与应用脱节难题
“甘巴拉雷达站海拔5374米,是世界上最高的人控雷达站。那里的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正常行走相当于内地负重40公斤……”最近,电子工程系教授何子述常常会和科研团队分享甘巴拉雷达站的官兵将“国旗高擎在雪山之巅”的故事,让师生们深受感动。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发生产单位联系较为紧密,可与一线应用单位联系较少,研发与应用脱节问题突出。”何子述说,科研产品到了一线,应用得怎么样、还有哪些问题、还需要怎样改进,对象牙塔最顶尖的研究团队来说,缺乏一手信息和资料。
为了破解研发与应用脱节的问题,把前沿理论与基层需求紧密结合,切实提升研发能力,电子工程系以党建的思维和方法,迈出了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步伐。今年8月,系党支部与甘巴拉雷达站进行了支部共建。通过共建,实现了科研单位与应用单位技术和人员流动。
何子述是支部共建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克服高寒缺氧给身体带来的不适,在了解应用问题的同时,也为一线官兵开展科普讲座,深入浅出地讲述应用原理,让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提升设备使用效率。
“精神上的洗礼与收获同样重要,前往世界海拔最高雷达站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也成为课程思政的鲜活内容。”何子述说,通过向身边的师生讲述英雄的故事,更加坚定他们“服务国防、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
电子工程系党支部书记陈章鑫说,通过党建引领,以“校企合作,支部共建”为载体,实现了地方党支部与高校党支部之间优势互补,探索了以党建促发展、共发展的党建工作新途径。
开展“党史故事会”
用共同的信念凝聚人
“刚到学校任教的时候,看见别人跟热点、追新领域,很快就能出成果,心里就产生困惑,为什么我们要默默无闻,坐几年甚至几十年‘冷板凳’呢?”电子工程系青年教师李中余说,直到他听了几场故事分享,心中的疑惑释然了。
李中余所说的故事分享,是电子工程系党支部参与组织的“成电党史故事会”。电子工程系历史悠久、成果丰硕、名家辈出,每个科研团队都有着光荣的奋斗史,在其成长奋斗过程中,均形成了自己的理念。如何用这些无形的‘财富’教育人、影响人、凝聚人?“党史故事会”应运而生。
李中余说,每期“故事会”都会邀请亲身经历学校和专业发展的老专家、老教师来“现身说法”。当了解到有近40年历史的雷达与定位团队创始人杨万麟教授“认准方向,埋头苦干,干它十年二十年,必出成果”的故事,李中余热泪盈眶,“做科研就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当得了‘面壁者’。”
除了给青年讲述学校和专业的“发展史”“创业史”,电子工程系党支部强化引领服务功能,成立青年教师“成长驿站”,开展党员与青年教师结对帮扶,组织青年教师联谊会,切实解决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党建引领让青年教师迅速融入到学校的文化氛围中,并发自内心地认同专业的发展理念。
“高校基层党建必须在教学科研中深深扎根,才有无尽的、旺盛的生命力。”陈章鑫说,通过服务型支部建设,让青年教师能得到从工作到生活等各方面的支持,让他们走得更高、看得更远,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专业和学科建设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报道链接:http://jydb.scedumedia.com/DocumentElectronic/m-doc-14663.html
编辑: / 审核: /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