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编者按:2月17-18日,2022年学校工作研讨会在清水河校区召开。会上,党委学生工作部、人力资源部、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教务处、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研究生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等7个职能部门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医学院等5个学院负责人作了交流发言。新闻中心特将交流报告内容整理出来,逐一发布。本文根据医学院院长杨正林的大会交流发言整理而成。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请允许我代表医学院汇报我们过去所做的工作和对未来的一些打算。我汇报的题目是“回眸奋进路、砥砺新征程,高质量建设一流医学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作汇报:
一、学院发展回顾
首先,我汇报的是医学院过去八年取得的一点成绩:
1、基础建设方面:医学院从无到有,经过八年建设,初步形成了以沙河校区为主体,以清水河校区、附属医院、铁路卫校为支撑的医学院发展架构,在学校领导及各单位同仁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医学院在同类的工科为主的大学里,走在了前列。
2、学科建设方面:我们加强学科建设,完善学科体系。从2014年依靠学校本身有的两个学科,和刚开始药学专业的硕士点,到2021年,学院有本科专业2个、学位点7个,学科架构逐步形成。可喜的是,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前1%行列,学科影响力逐步凸显。
医学院办得好,首先要附属医院好。无论是四川省属、还是成都市属,我们附属医院都展现出了雄厚的实力,在临床专科上优势明显:
四川省人民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全国医院综合排名第57名;
四川省肿瘤医院: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全国肿瘤专科医院排名第4位;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全国妇产医院A级;
绵阳市中心医院: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川西北区域医疗中心。
现在,有以下临床学科在全国处于前列:省医院的健康管理位居全国第2位、临床药学位居全国第5位,省肿瘤医院的肿瘤学位居全国肿瘤专科医院第9位。
3、人才培养方面:协同育人,构建医学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在附属医院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人才培养取得了一些成就:
累计招收学生1258人,在校生988人,已毕业学生270人。本科生科研参与率100%,发表SCI、EI、中文核心等高水平论文。
我们打造医学+电子信息,跨学科特色培养;通过课程思政,强化医学人文教育;借助教研教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成长导师的带领下,协同育人效果初显。
研究生参加国际顶尖会议、全国大学生临床医学技能技术大赛荣获佳绩;成电杰出学生(研究生)2人,优秀博士毕业生水准20%;首届护理学本科生就业率100%,就业医院均为三甲医院;研究生四年平均就业率97.73%,国家重点单位就业率达到69.43%。
4、杰出人才方面:“拓渠道、创机制、强联合”,多种方式吸引育人才。
我们已经形成了现有700多人的教学团队,经过八年沉淀,师资队伍中杰出人才多,人才梯队逐步形成,去年我们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绩,新增引育国家级人才24人次,现有国家级人才如下:
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领军人才:12人次;国家百千万入选者:2人;中华医学会分会主委/候任主委:6人;国家青年人才:3人。
5、科学研究方面:管理体制机制持续完善,科研项目与成果量质齐升。
在大家团结一致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科学研究也取得一些成果,由医学院牵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重大重点项目9项,国家自然基金立项145项,总经费达到5419万。
高水平论文发表也取得进展,发表高水平论文共1823篇,ESI高被引论文17篇。
6、疫情防控方面:主动担当、共同战“疫”。
作为医学院,我们在抗疫工作中也取得一些成绩,杨正林教授团队研制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获批应用;四川省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附属医院抗疫团队和杨正林团队获电子科技大学“抗疫先进团队”称号;陈康、杨琴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陈康、黄晓波、张文婷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石毅等12名附属医院教师获“四川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无论是团队还是个人,都获得了中央、国务院、国家军委的表彰,尤其是我们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了临床应用,与麦克生物公司合作研制的核酸检测试剂,现在已经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研发应用,为全球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效检测工具,体现了医学院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二、未来工作展望
回顾总结固然重要,上述成绩的取得也仅仅是起步或奠基,更重要的是接下来怎么做,如何在电子科技大学的“双一流”进程里,做出医学院的贡献。未来,医学院将主要从以下方面发力:
1、发展机遇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战略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医学教育摆在关系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四个面向”中明确指出,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因此,我们在医学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学科交叉、专业结构等方面都有着广大的探索空间和发展前景。
2、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医学院发展进入新征程,综合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十四五”末,力争成为西部一流的医学院;到2035年,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医学院。
3、建设任务
夯实办学基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健康中国为导向,围绕国家战略和学院重点学科方向,全面完善学院整体布局,进一步推进以沙河校区为主体的教学、科研中心建设,并逐步向永宁校区发展。
4、聚焦发展方向
一是紧抓学校学科优势,深入推进医学与工学等多个学科在科研、教学上的深度融合。二是全面完善学科体系,申报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点。三是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临床医学“5+3”和护理学“4+2”培养模式。四是着力建设临床重点学科,健康管理、药学、急诊、检验、眼科和肿瘤学等6个临床学科进入全国前十。
5、加强医工融合
一是推进医工交叉融合,加强跨学科交叉特色研究平台建设,推进信息医学发展。二是发挥附属医院医疗服务优势,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引导医工结合的科学研究向更具社会与经济效益的领域发展,彰显社会服务新贡献。三是“十四五”末期,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不低于80项/年,其中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600篇/年,获得国家级奖项1-2项,专利授权不少于30项/年。
6、引育杰出人才
坚持人才强院,构筑人才高地,进一步加大、加快引育杰出人才,力争建设一支30名左右的高水平杰出人才队伍。
7、加快国际合作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高水平国际化办学体系、拓展国际合作新领域,提升医学院国际影响力。
8、推进部省共建
抓住发展机遇,加快推进部省共建,大力争取多方资源,为全面建设一流医学院保驾护航,快速提升学院综合实力,不断增加对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医学贡献。
2022年是“十四五”接续奋斗的重要一年,医学院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面建设一流医学院,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医学院的力量。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