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课程思政】历史类核心通识课程群开展新学期首次集体备课会
文:刘宗灵 罗莎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闻中心 时间:2022-03-03 14853

  2月24日,我校历史类核心通识课程群相关老师在清水河校区综合楼召开新学期首次集体备课会。该课程群依托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师资力量建设。《大国兴衰史》《世界文明史》《中华文明史》等多门核心通识课程的10余名任课教师与会开展课程思政微课视频展示与设计经验分享。历史类核心通识课程首席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宗灵主持会议。

image.png

  会上首先播放了唐登蕓老师录制的课程思政微课视频“大国兴衰史——西方大国对外扩张的‘帝国理由’及其当代审视”,简要梳理了1500年前后轮番登上霸权地位的几个国家的兴衰变迁,介绍了从相关国家处于弱势地位时对霸权的努力构建,到登上霸权地位后对权力进行维系与辩护的历史过程。唐登蕓选择引导学生从西方“帝国理由”舆论战的角度,揭露西方国家所惯用的抢占道德话语权、舆论制高点的话术。该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舆论场对“新疆棉问题”的关注为切入,佐以相关时政漫画,引导同学们踊跃发表意见、自主分析热点问题的深层原因。唐登蕓表示,历史类通识课程作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除了对史实的讲授之外,更应当从对历史的考察中寻求政治引领的落脚点,追求对学生多维度人生价值的启发。 

  历史类核心通识课程关键岗位骨干教师朱晶副教授所录制的“工业革命何以在英国首先发生?”的微课视频,分别从资金、技术、市场、制度等多个方面,对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进行深描与探析。随后,她又选取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在工商业等各方面的翔实数据,以明确直观的方式,从上述角度将工业革命首先于英国发生的深层缘由娓娓道来。朱晶认为,思政教育目标与历史类通识课程的知识体系乃至课堂授课是可以浑然一体的,作为历史类通识课程的任课教师,备课的难点在于如何从众多的历史事件中,精心挑选出最为恰如其分、能完美呈现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宗旨的重点案例。

  刘岩岩副教授的微视频“最熟悉的陌生人:日本到底是啥样?”以风趣幽默的口吻、别具一格的诗歌以及妙趣横生的故事作为引入,在视频一开始便牢牢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刘岩岩通过撷取网络上与日本相关的一些有趣现象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对其中蕴含的历史情感展开探讨,绘声绘色地展现了日本的概貌,又通过中日间文化相近相疏之处的横向对比,为《大国兴衰史》课程中日本这一章的授课完成了精彩而风趣的导入。他在交流中提出,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影响之下,学生多习惯于接受快速且有趣的课程引入,对于往常课程内容所讲授的“历史是什么”,同学们大多有所认知,而真正能迅速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则是对于“历史到底不是什么?”的呈现。他提醒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设计之时,为更好地实现课程育人的有效性,应该先认真分析当今大学生的兴奋点与关注面,关注同学们感兴趣的领域,有效吸纳一些适合课程内容的时尚元素进入课程中,并对之加以充分利用,以提高课程育人的效能。

 image.png

  “中华文明史”课程负责人徐世红老师在谈到体会时说,新时代的老师要站稳讲台,在练好内功的同时,也必须多向年轻人乃至大学生们学习交流,了解并掌握一些新概念、新手段与新方法,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以持续提升教学能力与综合素养。

  与会教师结合分享内容,分别从课程技术、授课思路、课堂环节安排等各方面交流了心得体会,提出了困惑,交流了经验。大家一致认为,新时代高校要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就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实现思政要素在其中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和融入。

  刘宗灵教授表示,本次集体备课会是为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进我校历史类核心通识课程群育人作用的发挥,提升课程群教学设计方案的科学性、有效性、针对性而召开。人文社科类核心通识课程的建设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与信仰情怀的培养,历史类通识课程在讲述客观历史事实的同时,应深挖其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创新能力、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的思政内容,让课程思政要素在本类课程中的育人进程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让人文素质类通识课助力我校“新工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