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社会科学网: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屏障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
文:曾江 张曦瑞 来源:社会媒体 时间:2022-03-16 4246

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参加2022年全国两会。 受访者/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曾江 实习记者张曦瑞)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领导人气候峰会、生物多样性保护大会等多个场合,对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到了新的高度。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密切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他参加2022年全国两会提出建议,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屏障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

  曾勇向记者介绍说,四川是长江和黄河等大江大河的重要源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各类自然保护区占全省幅员面积的18.3%,在构筑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维系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具有重要地位,亟待加强对生物多样性共存机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形成机制、退化生态系统保护与生态治理等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

  通过调研,曾勇发现,我国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屏障建设为重点的科学研究还面临系统性不强、科研力量分散等问题,科研能力与生态地位不匹配、与实现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等突出问题,一系列重大科学认识与技术创新还亟待突破,学科发展正处于历史性突破的关键阶段。

  为此,曾勇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第一,地位突出,四川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独特优势。在新一轮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构和布局调整中,在四川省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屏障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至少面临“一个机遇”和“两大优势”。“一个机遇”:在现有国家级创新体系中,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重点实验室有“城市和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的“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缺乏专门围绕长江、黄河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屏障建设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两大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明显,四川省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在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能够与其它国家重点实验室、其它省市形成差异化竞争;二是科研力量较强,拥有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众多科研机构和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平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恢复等科技创新研究集群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科研攻关优势明显。

  第二,整合资源,积极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建。以“省部共建”为突破口,将创建工作与建设西部科学城(成都)、创建国家科学中心等重大战略相结合,一是支持四川组建长江黄河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屏障建设专项办公室,统筹推进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是由科技部牵头,协调相关部委规划部署围绕长江、黄河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屏障建设的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三是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为依托,整合相关科研力量,创新科研合作机制,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渗透,开展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期工作。

  第三,瞄准前沿,明确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创建重点。聚焦长江、黄河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屏障建设,以“新生物学”作为科研范式和任务组织方式,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整合创新力量,部署四个主攻方向:一是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国家公园等保护地体系建设,聚焦关键物种濒危机制及保护技术、山地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响应与应对、森林草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固碳机制与碳中和技术的研究。二是瞄准生态安全格局战略需求,开展典型脆弱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与驱动机理研究,创新生态修复核心技术体系;聚焦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生态屏障功能的叠加影响,研发适应性管理调控与应对等关键技术。三是围绕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问题,系统认知生物资源的物质基础,建立特色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体系和关键技术平台。四是聚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转化等理论创新,发展城乡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重构理论,开展生态服务功能提升与价值转化、乡村绿色发展的模式创新与技术集成等。


  报道链接:http://www.cssn.cn/zx/bwyc/202203/t20220312_5398358.shtml



编辑:  / 审核:  /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