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视点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研究生精品课程】聚焦“中国之治” 创新案例教学
——记公共管理学院“基于‘中国之治’案例项目的公管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文:王晓刚 苟灵 图:课程组 来源:新闻中心 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时间:2022-03-30 2992

少子化、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四化并发”,家庭用钱难、市场用人难、政府定策难“三难鼎立”……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最近,公共管理学院2021级研究生田野与小组成员聚焦养老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撰写了一份“接地气”的研究报告。

这份题为《小床位解决大难题——家庭照护床位服务“升堂入室”的风雨之路》的报告,是田野今年参加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总决赛的作品,也是他在《公共管理研究生论文写作》课程的作业。

田野说:“做这个案例,让我完整经历了从组建队伍、寻找导师、调研数据、案例讨论到报告撰写的一系列过程,深刻体会到了把理论知识和案例经验结合起来的重要意义,也感受到努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是一种幸福!”

以赛促学:引导学生聚焦“中国之治”

《公共管理研究生论文写作》是公共管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MPA在读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共20个学时,由祝小宁教授、刘智勇教授、罗若愚教授、张震教授、刘灵辉教授、杨菁教授等具有丰富研究生教学和指导经验的教授联合开设。

参赛选手现场1.jpg 

第六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校内赛决赛现场

虽然该课程名为“论文写作”,但它并不是知识传授性的“写作技巧”课程,也不是教学生“坐而论道”,而是要通过帮助学生掌握理论与实证论文撰写的规范与要求,“手把手”帮助学生尽快进入高质量研究阶段,促进学生深入中国国家治理的实践场景。

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公共管理学院把该课程与已经举办多届的“品牌赛事”——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紧密结合,以赛促研、以赛促学,引导学生把论文写作与深入研究“中国之治”紧密结合起来。

每年11月底是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校内赛决赛的关键时刻,也是优秀案例云集荟萃的闪亮时刻。2021年11月圆满结束的第六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校内赛共有27支队伍、近200位研究生参赛,并吸引了学院各年级的数百名学子现场观摩。

2021级研究生田野所在小组关于“养老问题”的案例,正是这次校内赛决赛中的优秀作品。与他们“接地气”的案例一样,各个参赛小组的案例选题无不紧密围绕当前国家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面临的重大或热点问题。

大数据如何为警务工作插上翅膀?甘孜州理塘县的文化旅游怎样融合发展?群众看病“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同学们的选题内容各异,丰富多彩,包括政府管理、乡村振兴、社区治理、公共政策以及现代技术手段和方法的运用等诸多方面。

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菁教授表示,把课程与竞赛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广案例教学,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聚焦“中国之治”、投身社会实践,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来为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做出贡献。

老师指导学生讨论 (1).jpg 

师生一起交流讨论

知行合一:好案例是理论实践融合的结晶

实践性是这门课程的鲜明特色。从手把手教学生确立选题,到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研究报告,几乎每个环节都贯穿着“实践性”要求。从第一堂课开始,老师就一边讲解理论知识,一边指导学生思考“做什么”“怎么做”“和谁一起做”。

确立选题和自由分组的过程几乎同步进行。学生根据兴趣或选题自由组队,3-5人结成小组,自己选出队长,自己决定分工。为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该课程把学生完全放在了“主角”的位置,师生关系逆转:过去是“给学生配导师”,现在则是“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导师”。

 2021级研究生朱月齐小组研究“村级智慧监管系统”,他们选择刘灵辉教授为导师,队名取为“辉猫警长”;2021级研究生刘燕小组研究的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他们选择罗若愚教授为导师,队名取为“罗门之光”。“川西秘境”“沙河其实没有沙”“健康护卫”等各小组的名称,都充满着学生的智慧和幽默。

图片1.png 

部分小组的案例选题

心动不如行动!学生一边上课学理论、一边实干做调研。“1162嗨起来!”小组成员直接去成都东站派出所“蹲点”调研,研究“让大数据为智慧警务添翼助力”;“多喝开水真的”小组成员赴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考察医共体建设之路,探索如何让“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有的小组深入社区的大街小巷,有的小组深入乡村的田间地头。

访谈、问卷、查资料、做分析,实证研究的过程充满挑战、比较辛苦。面对面访谈不仅需要消除被采访对象的戒备心理,还要努力克服语言交流的障碍;几百份、上千份问卷的回收和统计分析,也需要同学们挑灯夜战……但能深入一线获得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让学生都感到新鲜又兴奋。

在学生做案例的每一个环节,指导老师都与学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学生需要时及时予以指导和支持。2021级研究生张兴叶表示,“我遇到难题都会随时向罗若愚老师请教,她引导我怎样设计更有效的问卷、怎样实地调研、怎样构建论文框架、怎样答辩展示,也让我对管理学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求是为公:立德树人厚植家国情怀

以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为载体,深入推进案例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团队协作的形式,把MPA学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学生的能动性和求知欲都调动了起来,让各个小组在赛制时间内都做出了较好质量的案例文本。

评委点评-罗若愚老师.jpg 

罗若愚教授现场点评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对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调查研究信息进行了再提炼、再分析、再总结,对理论知识进行了再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学习体验。各小组的指导老师发现,学生在参赛过程中的参与热情非常高,对自己能总结“中国之治”的案例和经验感到非常激动。

“我们研究的现实问题很具体,就是以‘共享电梯’为例,研究基层治理中的多元协同治理模式问题。”2021级研究生李菡表示,“我们在报告最后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即便不能为探索基层治理模式做出贡献,只要能帮助解决哪怕一个实际问题,我们都感到很开心。”

更为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具体案例的过程中,老师们不仅紧贴院系思政特色、践行课程思政的基础内容,还积极引导学生由“工作经验”上升到“治理经验”,使学生具有面临和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能力,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总结‘中国之治’的经验、构建‘中国之治’的理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杨菁表示,“我们不能简单地教学生套用西方的管理学理论,而是要教同学们立足中国大地、总结中国经验、构建中国话语,不仅为国家的建设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优化方案、改进举措,更要为全球治理提供重要的借鉴。”

杨菁表示,学院将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公共管理案例大赛等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提升公共管理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MPA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田野调查与案例分析的实证研究能力,以及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场景中复杂治理问题的学术水平与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案例教学和研究性教学水平。

合影.jpg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