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在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来自公共管理学院学生团队的参赛作品:“造血式”扶贫: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测度及均等化发展策略研究——来自甘孜州的实证调查。获得主体赛一等奖,同学们历时两年,深入调研了甘孜州的18个县(县级市),从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构建和智慧教育支撑三个方面为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激活教育的“造血”功能,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团队成员合影,从左至右依次为:龚庆宇、王世鸿、申爱华、徐一丹、薛佳依、韩佳洋、林钰莎
2019年7月15日早上八点,一辆大巴从电子科大清水河校区驶出,向西而行。车上载着公管学院的七位同学和指导老师刘宇,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距学校约三百公里的甘孜藏族自治州。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地级行政区,是中国第二大涉藏地区——康巴的主体和腹心地带。“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康定情歌》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首家喻户晓的民歌便是来自于甘孜州的州府康定市,也是团队成员在甘孜的第一站。
随着车辆越来越接近目的地,道路也越来越崎岖曲折,道路两旁的景色也逐渐由平原转变为了错落有致的山体,甚至能隐约看见远处熠熠发光的雪山。一座座纯洁的白色藏房错落在山野之间,美成了一道道独具韵味的藏地风光,静谧纯美让人留恋。
这样的景色给同学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所以他们把蓝天、雪山、绿树设计成了最终调研报告的封面。刘宇一路为同学们介绍甘孜特有的风土人情,同时还不忘跟同学们反复确认调研内容并进行任务分工。
按照拟定好的日程安排,首先是要前往部分中小学进行实地看点及调研。在到达第一个学校的时候,一下车便看到一个小女孩在朝这边看,同学们热情地跟小女孩打招呼,小女孩羞涩地笑了笑,对同学们说了一句“你们好”,接着又怯怯地用藏语说了一句话。就在大家疑惑的时候,同样来自于甘孜州的彭措便开口用藏语与小女孩交流了起来。在调研过程中,彭措充当起了翻译员,成为了大家与藏族学生交流的桥梁。
2019年7月25日,同学们前往了位于跑马山南麓折多河畔的康定中学实验小学。从相关负责人口中,他们了解到,在脱贫攻坚相关政策的持续支持下,学校近五年的学生入学率有了较显著的提高,辍学率大大降低,巩固率也在稳定提升。
当团队成员向他问及学校的各项教育资源投入是否有效时,实验小学校长的脸上露出微笑:“我认为是有效的,当前我们甘孜地区的教育总的来说还是投入满足不了日渐增加的需求,但现有的投入都是有效在教育领域发挥了作用,资源的使用中可能有所损耗,但总体上来说是合理使用的。”他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与期待。在与校长交谈完后,同学们在一名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参观校园。彼时正值学校大课间活动,孩子们从教学楼中鱼贯而出,不过几分钟,原本不大的操场就被孩子们的脚步声和欢笑声填满了。
这名老师是2018年才来到甘孜的,她在师范院校读书期间了解到偏远地区的教育情况不容乐观,便下定决心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去知识与温暖。“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来到这里,这里的孩子们都很纯真,他们渴望知识,他们也需要知识,我想帮他们实现他们的梦想。”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充满希望的光芒。
团队成员第三站是巴塘金弦子小学,它由成都市双流区援建。这也是一座藏在山沟沟里的学校,光秃秃的山头包围着一座长长的教学楼和一个新修的大操场。一进学校,映入眼帘便是鹅黄色教学楼上有些斑驳的朱红色大字十个大字——“爱国”“感恩”“知礼”“自信”“快乐”。
在一次访谈即将结束时,一位穿着粉色的纱裙和白色的连裤袜的小女生略带紧张地走进了会议室。她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因为家离得远,所以一直住在学校。
“我喜欢读书,因为在这里我有了好多好朋友,我们都喜欢唱歌跳舞!”她说完便绽开了笑,“今天我的爸爸妈妈也要来看我们的表演,姐姐你愿意去看吗?”正在访谈徐一丹的心被小姑娘的真诚捂得酸酸的,有些激动地点了点头。
文艺汇演在教学楼前的空地上,团队成员下了楼才发现已经围上了一圈观众,观众大多是学生的父母,黝黑的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笑容。孩子们又唱又跳,和舞台上“童心飞扬,梦想启航”八个大字交相辉映,纯净的歌声中荡漾着对学习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文艺汇演以一首藏语儿歌合唱结尾,同学们和孩子们挥手告别,初次谋面的他们眼里饱含不舍。 “你们还会再来吗?”一个穿着红色裙子的小女孩追上薛佳依,怯生生地问。 “会的,我们还来。我们还会帮你们有更好的学习条件的。”她摸了摸小女孩的头,暗下决心要带领团队成员做好研究,让更多像他们这样真正热爱校园的孩子真正沐浴在优质基础教育的阳光下。
回到成都后,团队成员们便开始了调研成果的整理工作,从一千余份问卷到近两万字的访谈记录,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所有调研成果都被分门别类地整理完成。
调研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都深深印刻在同学们的脑海中,带着调研中的见闻与整理好的成果,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其他课题项目中。经过课题的锻炼,同学们不断积累与沉淀,努力为第十七届“挑战杯”的到来做好准备。
2020年的11月,同学们获悉了第十七届“挑战杯”比赛的通知,在一顿海底捞后,他们便迅速分工,积极投入到比赛的准备工作中。凭借着丰富的前期调研成果,团队成员在一周内便完成了初稿的撰写,当他们满怀期待地将稿件交给指导老师过目时,却遭到“当头一棒”。
这让同学们意识到现阶段研究工作的不足。作为文科生,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对于他们而言实在是个不小的考验,团队中的两位18级学姐扛起了这面大旗,她们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及时向指导老师请教调研报告中数据的相关问题,经过日复一日的修改完善,统计数据与团队调研成果最终有效地运用到实证分析中。
2021年3月,到了检验成果的日子,团队成员们也迎来了“挑战杯”的第一关——校赛。历经一次又一次紧锣密鼓的答辩准备与一遍又一遍的作品打磨,他们终于经过校赛的层层选拔,从学校的众多优秀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校级一等奖,并得到了进入省赛的机会,但是对于他们而言,“挑战杯”的征途才仅仅跨出第一步。
2020年的11月,同学们获悉了第十七届“挑战杯”比赛的通知,在一顿海底捞后,他们便迅速分工,积极投入到比赛的准备工作中。凭借着丰富的前期调研成果,团队成员在一周内便完成了初稿的撰写,当他们满怀期待地将稿件交给指导老师过目时,却遭到“当头一棒”。
这让同学们意识到现阶段研究工作的不足。作为文科生,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对于他们而言实在是个不小的考验,团队中的两位18级学姐扛起了这面大旗,她们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及时向指导老师请教调研报告中数据的相关问题,经过日复一日的修改完善,统计数据与团队调研成果最终有效地运用到实证分析中。
2021年3月,到了检验成果的日子,团队成员们也迎来了“挑战杯”的第一关——校赛。历经一次又一次紧锣密鼓的答辩准备与一遍又一遍的作品打磨,他们终于经过校赛的层层选拔,从学校的众多优秀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校级一等奖,并得到了进入省赛的机会,但是对于他们而言,“挑战杯”的征途才仅仅跨出第一步。
同学们的参赛作品在省赛阶段斩获一等奖,顺利进入国赛网评阶段。经历多次的打磨和完善,最终突出重围晋级总决赛。
2021年10月,他们本该迎来“挑战杯”全国总决赛,却因为疫情而不断延期。但团队成员也依旧没有懈怠,而是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时间不断修改作品。期间,指导老师谢虞南邀请专家为团队组织了数次模拟答辩。即使在寒假团队成员们也依旧忙碌着,指导老师刘宇与团队成员们两天召开一次线上会议,修改了十余版文本。
在参赛过程中,除了团队老师同学们的努力,学校团委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临近比赛的一次周末,校团委的徐科老师带着同学们前往四川省社科院与专家座谈,数小时的会谈、上万字的会议纪要以及一次又一次精益求精的指导和修改。
在国赛答辩前夕,校党委申小蓉副书记和校团委张军书记一行专程来看望同学们,给同学们加油和慰问,并从备赛心态、答辩展示细节等方面给团队成员做最后的指导,鼓励同学们以最好的状态充分展现团队扎实的成果。
这些都凝聚着学校、学院以及老师同学们团结奋斗的汗水。
今年3月,终于迎来了挑战杯最后的决赛。答辩当天,团队成员早早就来到信息中心开始等候。10点左右,答辩快开始了。安静的答辩室里只有三名成员,但不论是指导老师还是其他同学,都悄悄地趴在门口,仔细听着里面的每一个细节,大家的心都被牵动着。
出决赛结果时,距离紧张的答辩已经过去快两天了。首先看到结果公示的是王世鸿,他把结果转发到微信群里,便马上炸开了锅。同学们打破了公管学院“挑战杯”的获奖记录,更创造了学校在“挑战杯”哲学社科类项目中的突破。
当前,《“造血式”扶贫: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测度及均等化发展策略研究——来自甘孜州的实证调查》这一作品的相关成果已经被四川新型智库、甘孜州发改委、甘孜州教育和体育局和电子科技大学数字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等组织采纳并运用于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实践中。
“我们实现了给孩子们的承诺,”徐一丹坚定地说到,“但是还有个承诺没实现,我们还得回去看看他们。”
当被问到完成这次“挑战杯”比赛是什么感受时,七个年轻人相视而笑:“自在且自豪。”
编辑:助理编辑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