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丽成电·师德之美】彭岷:一个“导游”型教师的自我修养
文:李柳 图:李柳 来源:经管学院 时间:2022-07-07 4902

  “有文化的校园应当是内敛而不张扬的。”

  在电子科大网站的个人主页上,彭岷收藏着一张清水河湖畔掠影黑白照片。五彩缤纷的颜色里,他更偏爱黑白影调的艺术张力,恰到好处地诠释了“内敛而不张扬”。他深谙工程技术,对文学、历史和艺术亦颇有研究。比起博学、亲和、有趣,彭岷洒脱随性、不拘小节的性格更让人印象深刻。

  他是学生眼中特立独行的存在,工科专业出身,在机电学院从教10年后忽而转入经管学院教授信息系统管理,2018年又在学校的支持下参与并大力推进交互新媒体艺术辅修专业,展开跨学科、多媒介、超体验的融合式教育。在成电这所工科为主的校园里,彭岷的身上“科技”与“艺术”并存的特征十分鲜明。

寻找教学的新意

良性循环的课堂需要师生共建

  近年来,彭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更看重教学的“新意”,尤为强调课堂互动与交流。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彭岷做过各种各样的尝试,努力寻找网络时代下适合学生发展的特色教育,他承认个人知识是有限的,所以尽量不在课堂上讲千篇一律和上网就能查到的东西。他不喜欢课堂只是教师的独角戏,鼓励学生与老师就某一观点展开激烈辩论,非常欢迎学生指出他教学中的缺点和不足。

  彭岷认为,本科阶段是为未来打基础的好时机,学生有很多新鲜的想法,应加强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而对普研或MBA学生,则应引导他们全面认识问题,拓展思考的深度与高度。

1 DSC_9111.JPG

  经管类课程在“求新”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彭岷每年都会更换一大批教学案例,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变换不同的提问角度。在他的课上,所有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师生间思想的交锋以及思维碰撞的强度。

  “我们也很想和彭老师一争高下,但每次做完课堂汇报,他都会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中的问题,而且分析得很深刻,你会发现他专业功底真的太深厚了,不是只让我们汇报自己却不懂。” 经管学院2019级学生宋孚瑞去年刚刚上完彭岷的“信息系统管理”,谈起感受,她说:“这个老师有点不同寻常,他的PPT风格也很特别,不像学术派的规整,是偏艺术感的像素风,色彩丰富但又不花里胡哨,有点‘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意思。”

  尽管彭岷讲授“信息系统管理”近20年,但上课过程中他依旧会问学生“听得懂吗?课程节奏怎么样?有哪些意见?”根据学生的反馈,他会及时作出调整。多年的授课经验告诉他,在交流和互动中,一届届不同的学生会带来源源不断的新的教学灵感,只有师生共建的课堂才能形成良性循坏的生态圈。

学习是个性化的

老师的作用是促成学生自学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好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彭岷的“自学观”近乎完美地承袭了这一“教学合一”的教育内涵。

  一直以来,彭岷都坚持只有让学生学会自学,才能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成长。“一个老师同时对着100个学生讲课,得到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本身的知识、经验及精神状态决定了他们能否学进去,那些被吸收了的知识其实就是自学成功的。”彭岷说,“自学是很痛苦的,有压力才会爆发战斗力,很多学生不会自学的最大原因是因为压力不够。”

2_副本.jpg

  掌握提问的能力和思考的能力是形成自学能力的关键要素,为了促成学生进行大规模的、个性化的自学,彭岷通常会给学生安排足够多的项目,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是让学生明白自学不是孤立无援地学,而是要在社交中进行学习,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借鉴,取长补短,老师则主要以结果为导向,在不断“点拨”中进行方向的指导与把控,至于每个学生达成目标的路径,无需规行矩步,可以是广泛且多元的。

  案例研讨是经管类课程提升学生自学能力的经典方式,2019级本科生李星宇说:“彭老师的研讨课深度性与趣味性并存,他会旁敲侧击地趋使我们自主去寻找每个问题的本质和根源,任何天马行空的想法只要有充分的论据支撑都能得到他的认可。”

  在彭岷所授的“西方美术史”课堂上,几乎每节课都由学生主讲。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所有内容都由各小组的同学自由决定、自主学习。令人惊喜的是,这样的教学方式竟深受学生喜欢,每次课上,同学们讲述的内容既充实又精彩,反而比单纯地听老师讲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查资料、理线索、探究竟。

  本科2020级学生郑豪选修了彭岷的“西方美术史”课程,他说:“虽然自学让我们更累,但能学到的东西也更多,而且彭老师还会把我们讲的东西串联成一个完整、丰富的脉络,进行查漏补缺式的补充,完善我们自学时建构的知识体系,帮助我们加深对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怎样创作艺术的理解。”

  彭岷称这样的教学法为“导游式教学”,老师只管把学生带到“优美的景点”,想欣赏什么、怎么欣赏、有什么收获,都由学生自行探索。于彭岷而言,教学的最大乐趣在于将课堂看作一个舞台,让学生尽情表演。

万变不离是育才

科技与艺术融合教学的探索者

  如果说彭岷在专业课和通识课上的教学变化只是温和的“小打小闹”,那么,他在校级教改项目“交互新媒体艺术”辅修专业(iArt)上的改革则可堪称“大刀阔斧”。作为iArt首席教授,彭岷介绍说:“iArt的基本宗旨是Learning by Doing,每个同学都需要经历5个学期至少5个作品的磨练。这里没有传统的教师、教材和教室,有的只是自己选题、自己组队、自己控制进度、网络学习和组团学习。”

  清水河校区品学楼C409是iArt师生的营地,里面随时有学生在自由创作或实验,房间里挂满了白板,学生是频率最高的使用者,大家可自由涂鸦,贴有便签纸的部分一般是师生“头脑风暴”后思维可视化的成果,房间里陈列有各类小摆件以及学生3D打印的作品。C409像一个充满魔法的艺术天地,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都可以在这里去验证、去试错。

  郑豪也是iArt二期的学生,他怀着对“科技+艺术”结合的极大兴趣选择来到iArt,目前正在尝试做一系列具有电子科技大学特色的文创产品,其中一张明信片式样的电路板上面拓印着学校地图,他将运用专业技术在上面实现更多有趣的功能。谈起在iArt的学习经历,郑豪觉得痛并快乐着,他称自己是彭岷的“粉丝”,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把科技和艺术“玩出花儿”来的老师。

  “彭老师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值得倾心交谈的朋友,他对我们作品的很多想法都支持,鼓励我们大胆去做,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予我们帮助,虽然有时候我们不听,撞完南墙后才发现原来他说的是对的。”郑豪说在iArt踩过无数坑,调过无数bug,也经历过项目一秒被推翻又重来的崩溃,压力承受值一次次被刷新纪录。“用感性去思考,用理性去达成”是iArt学员对“科技+艺术”融合教育学习的最深感受,他们很难说清自己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改变,但内心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对这个世界逐步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DSC_5643_副本.jpg

彭岷为学院教师介绍“超验植入”艺术联展

  精编细研教学体系,尊重并支持学生每一个充满创意的想法,循序渐进地设置与学生能力相匹配的项目,给予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重视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管理学生创作的进程,让学生掉进创作的“坑”里同时又很快帮他们爬起来……做学生成长之路的坚实后盾,彭岷在iArt改革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他倡导“全人教育”,并期许在工程、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教学中寻求创新。

  2020-2021年,iArt辅修专业与四川美术学院联合开展了“破壁”和“超验植入”艺术展,一件件科技与艺术相融并生的作品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些声光电影构成的色彩纷呈的作品里窥见iArt师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看见学生的成长与蜕变。

  在彭岷看来,教改本身是手段,突破传统只是路径,各种新教学方法都只是工具,教师修炼的应是教育的艺术,永恒不变的初心是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更有效的课堂。


编辑:肖洁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