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 创一流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新征程 创一流】中国教育报:一场文科教育的迭代升级
—— 电子科技大学公管学院精准培养高水平跨界创新人才
文:中国教育报记者 倪秀 通讯员 张玥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2-08-29 5546

  编者按:2022年8月29日出版的《中国教育报》第6版高教周刊以《电子科技大学公管学院精准培养高水平跨界创新人才—— 一场文科教育的迭代升级》为题,深入报道了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借力学校特色优势,瞄准数字治理新场域推进新文科改革,精准培养高水平跨界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全文如下:

中国教育报.jpg

  在以理工见长的高校进行文科建设,并非易事。当前,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这类高校的文科院系如何结合学校的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值得反复思量与探索。本期,我们就来关注两个实例。——编者

  “离开微积分课堂,走进图书馆,打开习题册拿出了一道难解的题目,经过反复思考求证,终于化简出了这个复杂的函数……”这是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电子科大”)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杜依灵的一个学习片段。

  让文科生学习基本的数理、计算机等课程,从而学会用理工科思维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问题,是电子科大新文科改革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电子科大紧抓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趋势与要求,强化人文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管理学院借力学校特色优势,瞄准数字治理新场域推进新文科改革,精准培养高水平跨界创新人才。

  麦可思第三方机构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电子科大公管学院文科毕业生得到了政府、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同,专业整体就业率平均达到98%;学院三个专业的校友满意度分别为98%、100%和94%。学生认为学校在“课程设计”“能力培育”方面得到显著提升。去年11月,电子科大4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公管学院的“信息技术背景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改革与教学体系创新”就是其中之一。

理工类高校文科如何“出圈”?

借力特色优势,打造“小而精”的文科学院

  “在一所理工科见长的学校,文科如果不强,就会成为‘负资产’。”电子科大公管学院教授、智慧治理研究院院长汤志伟说,学校是一所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学科优势非常突出的理工科院校,在学界和业界被誉为“中国电子类院校的排头兵”。如何在电子科大办好文科,是学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许和大多数理工科学校的文科教育一样,如何“出圈”,是个难点。

  学院的思路很明确,就是要借力学校的特色和优势。

  “其实电子科大的四个文科学院都与学校的强势学科紧密相关。通过对学校学科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电子信息领域就有两个A+学科。”汤志伟介绍,“电子信息+文科”是公管学院很早就确定的文科改革思路和方向。

  学校文科改革的起步很早。原公管学院院长祝小宁回忆,学院从1997年就开始探索文科改革,到2000年左右,学院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学习管理、法学等知识的同时,融入学校优势学科内容,逐渐形成融合式文科教学体系。当教育部“四新”建设提出时,学院更加坚定了改革的方向,旗帜鲜明地提出用新文科思路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具有“电子科大烙印”的跨界文科人才。

  在这一背景下,公管学院明确了办“小而精”文科学院的目标,确定了借助学校电子类专业的优势,把电子信息技术加入文科中的新文科改革具体实施路径。

  “不破则不立,新文科改革必然要正视传统文科的弊端。”在祝小宁看来,传统文科一方面教学行为过于短视、功利性太强,忘了教育的本质和初心,造成“课堂气氛不佳、学生疲于应付”的被动局面,难以推动学生终身发展。另一方面,在知识、能力和素养上跨学科交叉融合不足,导致学生跨学科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薄弱,严重影响文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而在教学体系建设中也存在“孤岛”意识和“各自为战”现象。这些问题导致文科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碎片化、片面化和不连续的状态,从而导致教学效益流失,学生难以获益。

  为打破顽疾,公管学院以新文科建设理念为引领,重构文科教学的目标体系,抑制教学主体目标和短视行为。同时,以跨学科、跨专业、跨课程为导向,不断革新培养方案和课程内容并强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保障的一体化,逐渐构筑并形成融合式的文科教学体系。

新文科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打破专业壁垒,建立融合型课程体系

  “新文科改革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就是课程改革,这是我们完成使命的中心环节。”在祝小宁看来,新文科改革需要改变人才培养方案,而具体落地时要做好课程体系改革,这是新文科改革的“牛鼻子”。

  新文科的改革如何落地见效?记者从公管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看到了一些端倪。以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为例,不同专业从课程体系来说基本包括了四大板块,第一板块是社科规划基础理论,这是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社科修养和扎实的社科理论基础,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第二板块是数理基础,电子信息技术需要很强的数理基础,因此学校为文科生开设了理工类基础课程,比如微积分、大数据等相关课程;第三板块是看家本领课程,这是专业属性最强、最核心的课程;第四板块则是电子信息技术课程。

  文科生学高等数学,这可能打破了许多文科生最初的想象。为了保证文科生学到的理工类知识是可应用的“硬货”,电子科大坚持让文科生按照理工科学生的标准,学习此类课程。

  “我们需要和理工科学生一起上微积分、概率论这些课程,最初是很吃力的,跟不上他们的节奏。”杜依灵说,自己和同学们曾经的“学文科就不用学数学”的想法被打破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公管学院请来数学学院的资深教授,给文科生补课。通过线上授课和线下实操同步进行的形式,切实保证每一个文科生都能学懂,都会用数理工具,而不是仅仅了解皮毛。

  “我们希望培养功底扎实、能实操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仅仅顶着‘复合’的帽子。”公管学院副院长杨菁说,学习微积分,只是非常小的一个改革缩影,背后反映的是学院培养复合型文科人才的坚持。比如学院一个法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除学习法学专业课程外,至少还需要学习两个学期的人工智能原理及应用课程,以及48学时的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诸如此类技术类课程还包括Python语言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等。其中大部分课程为必修,以确保学生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新文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打破内容“孤岛”,精准培养跨界创新人才

  “虽然最初学习一些数学或者理工科的内容觉得很痛苦,但久而久之我们就尝到了甜头。”公管学院2016级毕业生刘敬锴给记者分享了自己工作中的一个小故事。去年,他到成都市金堂县一个村驻村工作,村里的主要经济作物是李子。当第一次走进5000亩的李子田,他下意识地开始思考产量是多少,哪种物流方式最高效。“学校的融合培养,让我能够将数学的统筹思维模式应用到基层治理中,在实践中这种能力非常实用。”刘敬锴说。

  “只有在真正的教育教学中践行跨学科的理念,不出现‘两张皮’现象,才能实现这样的效果。”杨菁开设的“城市管理实验实训”课程就是体现这一人才培养理念的典型案例。为了让学生将“信息化”和“融合化”的能力带入真正的城市治理工作中,她带领学生走进位于学校附近的一处安置社区“顺江小区”及周边湿地公园进行参与式观察。“我要求学生必须亲自进社区实地观察访谈、下田野,然后通过访谈结果和问卷反馈数据来寻找因果关系,再借助SPSS等软件将因果关系量化后进行数学建模,分析可行性并撰写研究报告。”杨菁说。

  “我们的新文科改革,其实更像一场文科教育的迭代升级。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打破和重建,最终我们希望培养的是‘国际化’‘信息化’‘融合化’的文科人才。”汤志伟说,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单单从学生层面进行新文科创新改革还不够,还需要培养教师队伍的学科融合能力。在学院内,不少教师具有跨学科的学习和科研背景。一些教师本科期间从事的是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研究,硕博阶段则开始转向公共管理、法学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这部分教师具备跨学科研究的优势,授课起来也更得心应手。同时,学院还成立若干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团队和教学委员会,有意识地引导不同学科的教师们相互交流切磋,将不同学科教师聚在一个项目组里,让他们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


  报道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08/29/content_613250.htm?div=-1


编辑:  / 审核: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