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网 | 电子科技大学:以美育人,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给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
文:中国网 来源:社会媒体 时间:2022-10-18 5076

中国网10月17日讯 在国内外普通高校艺术大赛中获“欧洲国际艺术大奖赛”金奖等8项国际奖项;在国家级艺术大赛中荣获一等奖23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近五年,在电子科技大学,理工科学生“玩艺术”不断“玩”出了新高度。

作为全国率先开始系统探索美育与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关系的高校,电子科技大学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实践,已形成覆盖全体学生、联通培养环节、贯穿培养过程的工科美育创新与改革,构建起了“美育课程+美育平台+美育特区”三位一体的工科学校美育体系。

a6bdd9ff-dc3f-466a-a748-ac11a431503c.jpg

多层次、进阶式美育课程嵌入培养方案

美育“金课”体系凭借实力“圈粉”

“选修‘人类文明经典赏析’系列课程,与其靠运气,不如拼手速。”回顾大一上学期选课的情形,该校航空航天学院2021级本科生陈一诺说:“这个系列课程很抢手,开始选课后分分钟就被选满了!”

“人类文明经典赏析”每年面向大一学生开设,是该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先导课程”。课程组50余位老师打开人文知识宝库,开设60余门课程,文理互补、小班教学,覆盖全校大一新生。目前,该系列课程已从通识教育“1.0版”升华为“3.0版”,实现了从“知识教育”到“智识教育”的转变,不仅让理工科学生补上人文素养的短板,还提升了学生的听、说、读、写“新四会”能力,让学生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更强的思辨能力和开阔的文化视野。

“人类文明经典赏析”是“美育通识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经过不懈努力,该校已建成了通识美育课程、专业特色美育课程和工程美学进阶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其中,美育通识课程体系以“人类文明经典赏析”“艺术导论”为基础,以“美术鉴赏”“音乐鉴赏”“舞蹈鉴赏”“戏剧鉴赏”“电影鉴赏”为核心,形成了以70余门素质选修课为核心和相关MOOC为外延的美育课程体系,年均开设300余个教学班,覆盖全体本科学生。

该校还将专业特色美育课程把美育课程纳入本硕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所有本科专业必须修满2个美育鉴赏课程学分、1个美育体验课程学分和N个专业特色美育课程学分后方可取得毕业资格。工程美学系列进阶课程体系由来自多个学科的专家构成的课程组开发,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通信与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10余个工科专业量身打造了“创意编程”“机器视觉与应用”“互动作品设计美学”等16门工程美学系列进阶课程。

ea87d6d6-4968-4395-bb9e-a415b86e545b.jpg

多类型、浸润式美育平台塑造“美育校园”

学生与美同行转身遇见艺术

“无需预约,免费使用。”在电子科大校园,无论是科研楼、图书馆、咖啡厅还是学生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学生都可以遇见钢琴。兴之所致,可以弹奏一曲,放松身心,感受律动之美。2021年,该校启动了“钢琴校园建设计划”,首期投放了由曲建明校友捐赠的12台钢琴。

“很多人觉得美育教育需要投入很多精力,但很多时候,学校只需要把空间和舞台放心地交给学生,学生就能陶醉其中,给整个校园带来艺术氛围。”据该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主任刘惠教授介绍,让学生零距离接触钢琴是该校建设“美育成电、文艺校园”的举措之一。近年来,该校大力实施“美育浸润计划”,对教学、科研、生活和办公等设施进行了全面的艺术化改造,规划并建成了遍布校园的体验、教学、创作、排演和展览等美育物理空间总计60余个。

该校通过大力推行“美育践行计划”,围绕“听、说、读、写”“声、光、电、影”“歌、舞、剧”方向,重点设计和打造10余个学生美育实践活动品牌,年均资助和孵化学生美育实践项目100余项。不仅如此,该校还搭建艺术创作平台,开展“美育深耕计划”,建设“美育大师工作室”、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中心6个,创作原创校史剧《又见青春》、新编川剧《小萝卜头》、文化遗产舞剧《博巴森根》等大型精品校园原创艺术作品20余项。

“美育对促进学生的感性思维、激发生命活力、提升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校党委副书记申小蓉表示,“美育教育不仅仅是美学知识的传播,更要通过多类型、浸润式的美育平台,让学生处处感受到美,与美同行、向美而行。”

7b2a93e6-8d95-4ec5-b5cc-dc11b717dcec.jpg

跨学科、跨学校美育合作推动交叉融合

创新育人模式培养跨界人才

2022年7月,由该校格拉斯哥学院2020级本科生郑豪、傅乾坤、包鈜予、邹力恒参与设计的录取通知书,有机融合了学校标志性建筑、银杏、集成电路、几何图形等元素于一体,发出后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好评。

把“校园之美”与“硬核科技”相结合,获得了奇特的创新成果和美学体验。这是该校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跨界人才的生动写照。据了解,多年来,该校不断探索,创建了跨学科、跨学校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机制,深度推进科技艺术跨界融合,有效地激活了工科学生的创新潜力。

2019年,该校基于信息技术学科优势,首创了“新工科+新艺术”辅修专业——“交互新媒体艺术”专业,年均孵化高水平科技艺术作品与项目40余个。近年来,该校大力建设“科技+艺术”辅修专业,与华为、腾讯、完美世界、威爱教育等知名企业共建“新工科+新艺术”产教融合项目,建成“信息遥感+考古”“电子信息+文化遗产保护”等5个特色传承基地。

同时,学校推进“未来美育计划”,创建科技艺术跨界研究中心,目前已成功创建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中心、未来科技研究中心,搭建了美育创意研究体系,孵化了《新月》《君临》等获奖科技艺术作品30余项。不仅如此,学校还进一步开展跨学校的联合培养,与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知名艺术院校共同建立“艺术-科技”联合教学与创作基地,创建“电子信息+音乐”“电子信息+美术”跨校跨界联合培养本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特区。

目前,该校已构建了“新工科+新商科”“新工科+新艺术”“互联网+”“电子信息+”等多样化的跨界交叉复合人才培养平台,形成“工工交叉”“理工结合”“工文渗透”“工艺联合”的人才培养新生态。

“专业知识决定了技术型人才能飞多高,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则决定了他能走多远。”该校校长曾勇表示,“经过不懈探索实践,学校的美育改革已经突破了‘实验课程’‘试点专业’的探索形式,将美育范围拓展至全校,覆盖全体本科生,切实为激发工科学生的创新潜能,打造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高地注入了重要动力。”(王一 文/图)


报道链接:http://t.m.china.com.cn/convert/c_SXIOLHEE.html


编辑:王晓刚  / 审核:王晓刚  / 发布:王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