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成电这十年】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文:科研院 图:新闻中心、各单位 来源: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保密办 时间:2022-10-26 19556

编者按:在新时代的十年里,电子科技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奋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党的教育方针在成电落地落实,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即日起,学校推出“成电这十年”系列报道,全面回顾总结十年来学校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激励全体成电人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凝聚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磅礴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十年来,学校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奋斗目标,凝练特色,开拓创新,以有组织的科研为着力点,先后组织实施了“托举工程”“双百工程”“攀登工程”“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重大成果培育计划”等一批重大工程和计划,学校科技工作持续快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服务战略需求能力明显提升

学校主动适应科技体制改革,强化“有组织科研”新机制,探索重大任务绿色通道管理新模式,效果显著。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发挥学校在电子功能材料、太赫兹技术、真空电子技术、电子元器件、抗干扰通信、测试仪器与控制、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领域优势,围绕新一代飞机、航母、天宫等多种国家重大工程型号任务开展技术攻关,为国家重大装备贡献成电力量。

微信图片_20221110163518.jpg

电磁辐射控制材料与技术团队

邓龙江教授带领的电磁辐射控制材料与技术团队,针对我国装备对电磁辐射控制材料的急需和材料“薄轻宽强”的技术瓶颈开展攻关,研发的电磁兼容材料广泛应用于新一代飞机、雷达等重大装备上,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

罗勇教授带领毫米波大功率技术团队,围绕大功率毫米波技术高功率、宽带、高可靠等国际性难题开展研究,在国内首创了集设计、制造、测试和可靠性验证于一体的回旋行波管AI综合研制平台,相关技术广泛应用于毫米波远程精密成像雷达、空间信息干扰及对抗等装备,获得高度评价。

李斌教授带领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团队致力于微波器件、有源粒子、电磁学、热学、力学以及多物理场耦合理论及仿真技术研究,研发了国内第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三维微波器件综合仿真设计平台,解决了国家重大工程对高性能微波器件的迫切需求,提升了微波功率器件的自主研发能力,实现了对国外商业仿真软件的替代。

基础研究能力稳步提升

  学校深入推进实施基础研究提升计划,大力培植重大科学问题原始发现的能力,不断孕育“根”技术。量子科技、基础材料等领域多项原创性成果在《Science》《Nature》主刊上发表。十年间,获得自然基金项目2018项,立项直接经费超12亿元,新增国家级创新群体/团队8个,学校现有以院士为代表的全职高层次人才超300人。

微信图片_20221110163522.png

首次在高温超导纳米多孔薄膜中完全证实了量子金属态的存在,为国际上争论了三十多年的量子金属态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并为研究量子金属态提供了新思路,将极大推动量子器件领域的发展,相关成果在《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刊发。

微信图片_20221110163524.png

基于全新思路,首次通过去耦合机制将超疏水性和机械稳定性拆分至两种不同的结构尺度,并提出微结构“铠甲”保护超疏水纳米材料免遭摩擦磨损的概念,展示了铠甲化超疏表面非凡的应用潜力,将进一步推动超疏水表面进入广泛的实际应用,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封面。

通过谐振腔集成单晶石墨烯半导体异质结,实现了光频梳这一航空航天、信号处理、量子计算等领域的核心器件的大范围可调,并展示了丰富的多孤子态输出,相关成果在《Nature》发表。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取得突破

在核心电子元器件、测试仪器、新体制雷达、网络安全等领域,学校牵头获得了19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实现了国家奖一等奖的突破,充分体现了高校是我国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

微信图片_20221110163527.jpg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张小松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网络环境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学校首次作为牵头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

在网络安全与大数据领域,张小松教授团队原创性提出的以“智感、透析、活现”为核心的主动网络安全技术体系,实现了我国网络安全防御能力从单项技术突破到自动化、体系化的跨越发展。罗光春教授团队研究的分布式多模态复杂计算关键技术,突破了高速计算模式、资源组织方式等多项核心共性技术,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技术体系。

在核心材料与器件领域,邓龙江教授团队研制的全自主可控高磁导率磁性基板,打破了国际技术壁垒并实现产业化。宫玉彬教授团队研制的新型高频系统真空电子器件,解决了高效宽带大功率工作的难题,推动了我国高频真空电子器件的发展。张万里教授团队研究的敏感薄膜集成技术,解决了装备构件在高温、高速、高过载等极端环境下状态参数的可信测试和极限感知难题。

在雷达探测领域,杨建宇教授团队研究的SAR成像技术,破解了机载雷达高分辨前视成像国际难题,推动了我国雷达成像技术的进步。

微信图片_20221110163530.png

在生命健康领域,杨正林教授团队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获得欧盟准入资格,为全球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效检测工具。

在测试领域,李恩教授团队研发的高温/超高温材料复介电常数测试系统、程玉华教授团队研制的基于电磁辐射场成像的检测方法与装置,为我国重点装备型号的研制及维护保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渐趋完善

学校建成了完整覆盖整个电子信息领域、从基础科学到工程实践及产业化的多层次、多类型、较全面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微信图片_20221110163532.jpg

建设中的天府绛溪实验室

新增国家电磁辐射控制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代表的国家级重点科技创新平台7个、引智基地9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30个、校地企联合科研平台120个。面向未来电子信息发展建设国际创新高地,牵头建设天府绛溪实验室。形成了层次清晰、结构合理、支撑有力的学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汇聚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人才和团队,为学校科技创新和 “双一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的重要讲话,明确了一流大学在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应该扮演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的角色。展望未来,学校将努力发挥自身的电子信息领域优势和服务国防特色,坚持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以“独有独创、不可替代”为目标,把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尤其是电子信息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作为学校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助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卿晗  / 审核:卿晗  / 发布:陈伟